close

家有情緒爆炸小暴龍!怎麼辦?

 

 

 

需求未獲滿足

寶寶為什麼會在生氣時出現打頭、用頭撞地板等自傷行為,

或是用力摔玩具、摔椅子等搞破壞行為呢?

有時還會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甚至搥打身旁的父母,

為什麼就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以較溫和的方式來表達,

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壓力呢?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任蘇泓洸表示,

雖然這樣的行為和孩子的先天氣質也有關係,

不過主要原因是當孩子有需求,而身旁的大人無法滿足他時,

就可能會使用 這樣的方式來作為一種達成目的的策略。

特別是當大人一開始給孩子的規範限制較為寬鬆或不穩定時,

孩子可能會因為抓不到準則(在什麼狀況下、以什麼方式來要 求父母會有用),

而出現較多這類的行為。

是故意還是無心?

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之前,評估孩子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有時孩子並非有意犯錯,只是心智發展尚未成熟,

這時父母無可厚非地必須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包容;相對 地,

對於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來說,很可能就是「知法犯法」,

故意拿翹,這種情況下必須提供適當的教育,

才能讓孩子往正確的方向成長茁壯。

蘇泓洸主任指出, 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判斷孩子是有心或無意,

爸比媽咪大致上可依據年齡來做簡單的區分:

1歲以前

未滿週歲的小孩,其實比較沒辦法直接意識到這樣的胡鬧行為可能為自己帶來什麼結果,

並不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因此,在此階段如果孩子出現一些傷害性或破壞性的行為,通常都不是有意的。

事實上,到了快1歲左右,隨著孩子的各項發展,會讓他們和主要照顧者的關係開始發生改變,

寶寶從無時無刻都跟媽媽黏在一起,到後來必須學習獨立,

像是學走這件事,就會對母嬰關係造成很大的改變,

因此寶寶在此期間也就可能出現較多的情緒波動。

滿週歲之後

滿1歲以後,孩子的心智能力發展已經可以慢慢意識到,

自己的行為與外界的反應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因果關係。

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1、2歲的孩子其實就很會看大 人的臉色了,

可以開始判讀複雜的社會性訊息,簡單來說,如果今天做了這個動作結果會對自己有利,

下次他就可能反覆地繼續出現這個舉動。

而大人們會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接受孩子的要求呢?

通常就是當孩子做出了大人不願意他們做的行為,像是自傷性、破壞性行為,

或是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從孩子的 角度來看,這樣的行為對於滿足自己的需求來說相當「有效」,

因為吃定了「大人怕丟臉、怕他們受傷,就會快速地達成孩子願望」的弱點。

這樣的情況長久下來如果形成一種行為上的制約,

孩子會因為一再地成功,就很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這樣的行為,

成為難以改正的壞習慣。

蘇泓洸

現職: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任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經歷:行政院衛生署署立嘉南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住院醫師、行政院衛生署署立嘉南療養院行政總醫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ypa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