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1日

 

3月28日上午,家住內湖的33歲王姓男子手持新買剁骨刀,

獨自在當地國小牆外晃蕩。直到正午,鎖定一對母女,

出手砍殺4歲女童,而全程目睹無力阻止的母親,蹲坐在地無法言語。
家人暱稱小燈泡的女孩,是台灣7年來第9位隨機殺人事件死者。

她的不幸令人哀憤、恐懼,於是,廢死議題又成箭靶。

可當無業的王男10年前涉吸毒案,還有2年多前和父母口角、扭打,

送急診等消息逐一曝光,數小時後,

媒體言論已變成選區立委誇言台北市精神病床不足,醫護人力不足,

讓「需要繼續被照顧的沒被照顧,成為家裡也成為社區隱憂」;

隔日,副市長甚至公開指責「家庭竟能通融30幾歲的啃老族」,

要嫌犯父母出面道歉。
政治人物激情演出,令人傻眼。綜合媒體報導,嫌犯開過毒趴曾被列管,

攻擊、騷擾過社區警衛及住戶,仿佛一再指涉王男是精神醫療漏網之魚。

唯一被證實的就醫記錄,是2013年台北市聯醫松德院區一夜留院觀察。

由於王男驗無毒品反應,也不符《精神衛生法》嚴重病人規定,

建議住院又被拒絕,只能依法讓他離院,根本沒有床位不足、

也非病情不穩被趕出院。

家人比醫師清楚病情

然而,許多已確診精神疾病的患者家屬,

聽聞王家父母被逆子拖磨、求助無門的遭遇,即便狀況不相同,卻感同身受,

尤其2008年《精神衛生法》修訂後,墊高了強制就醫門檻。

有位家屬問我,「究竟是照顧20年的母親,還是素昧平生的醫師比較清楚病人病情?

以前看到發病徵兆,趕緊哄去住院,調調藥,幾天就穩下來。

現在卻必須眼看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等完全『走鐘』,

再五花大綁送進去」,老媽媽嘆口氣,「這樣有比較好嗎?

我60多了,袂堪病人『盧』啊……」 
為保障病人權益漸趨嚴謹的強制住院程序,為何成為就醫的高牆?

其實是主管機關無力落實《精神衛生法》新增的配套措施「強制社區治療」。

依我在澳洲參訪所見,當病人開始不穩,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個案管理師,

就會增加訪視頻率(最高一天兩次),常常只是盯緊服藥,過幾天便穩下來;

有些人沒病識感不肯上醫院,卻願意每月接受長效抗精神病藥注射,

只要病情控制得宜,一樣在社區安穩生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澳洲政府用10%的健康照護預算,

建構綿密友善的社區心理衛生網,台灣的精神醫療卻只花健保預算3%不到。

但我深信,以台灣心理衛生人員的勤敏,還有豐沛民間能量,

只要目標確立,資源到位,立委惦記需要繼續被照顧的,

將不再佔住病床,連讓副市長咬牙切齒的啃老族,

都會一個個拉進社區的守護網。 

《人情絆 吳佳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ypa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