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嚨發炎要吃消炎藥嗎?

45. 俗稱的消炎藥,醫學上正確名稱叫抗生素,其作用是消滅細菌,對於病毒並無作用,

或者我們叫它殺菌藥較為適當。

對於病毒感染,目前除了極少數如水痘、皰疹、流行性感冒以外,

並無有效藥物可以消滅感染人體的病毒。

主要是靠人體免疫系統,在一定病程後,將其消滅,並產生抗體足以預防再次感染。

醫學上消炎藥另有所指,是指用來解熱、鎮痛、消炎、消腫的阿斯比靈(aspirin百服寧)、

服他寧(voltaren,常見之肛門塞劑)、Brufen(馬蓋仙)等,

其家族繁雜,共有數百種以上,統稱為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NSAID)。

(普拿疼(acetaminophen、tynenol、安佳熱)屬於NSAID,

只能解熱鎮痛,不能消炎消腫) 

 46. 一般的喉嚨、扁桃腺發炎(也就是感冒,醫學上叫「上呼吸道感染」),

腸胃炎等,絕大部分是病毒引起,用抗生素並無效果,反而會導致對抗生素的抗藥性。

這時的治療主要為症狀療法(支持療法),所以會給予解熱、鎮痛的普拿疼或NSAID。

47. 抗生素用於細菌感染(主要表現為化膿),

如感冒後常併發的中耳炎、鼻竇炎以及部分肺炎,另外如傷口感染、尿路感染亦是,

這時都有一定療程,不可隨意停藥。

何謂藥物過敏?

48. 所謂過敏,係指因個人體質因素,對特定藥物產生免疫系統之不良反應。

如不了解容易誤以為中毒,係醫師處方不當所致。

我們這樣比方:大部分人用了都有不良反應,中毒;大部分人安好,只有你有事,過敏。

49. 基本上,過敏症狀大都很輕微,只要停止該項藥物即可恢復,

但是因為極少數可能有生命危險,故不可等閒視之。

常見表現為皮疹(如蕁麻疹、固定藥物疹)、水腫(眼皮、嘴唇),

少見但較嚴重則有氣喘、呼吸困難、休克等;少數也會在數週、數月後才出現各種各樣症狀。

過敏反應一般不會在第一次使用該項藥物就出現,

常常是以前沒事,某次突然就開始出現過敏現象,

從此以後即不適合再使用該項藥物。

50. 所有藥物都可能有人對它過敏,必須依個人不同,告知醫師,

或配合醫師設法確認所過敏之藥物為何。常聽到患者說「某醫師開的藥我吃了會過敏,我就不再找他看病」,

看不看病是一回事,過敏是因個人體質引起,其他醫師也可能處方同一藥物。

正確做法應該是詢問原處方醫師,可能過敏之藥物,避免日後使用再次發生過敏。

51. 如果同時服用數種藥物,有時很難確認係何種藥物過敏,須經過挑撥試驗才能確定。

一個人可以對一種或數種藥物過敏,必須個別加以確認。

52. 並非所有皮疹、過敏現象都是藥物引起的;常見的蕁麻疹,

大部分是不明原因或者感冒本身所致,藥物引起反而較少,所以挑撥試驗有時是必要的。

臨床常見之藥物過敏:(同一藥物,不同廠牌名稱不一,需加以注意)

53. 阿斯比靈(NSAID):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對任何一種NSAID過敏,

就會對所有NSAID過敏,這時如果需要止痛退燒,只可以用普拿疼、水楊酸。

很多人「比林、pyrin過敏」,這是老藥,目前極少使用,但是這些人極可能也對NSAID過敏。

54. 普拿疼:這類病人少得多,普拿疼是目前最安全的止痛退燒藥。

對普拿疼過敏的人,未必對NSAID也過敏,通常可以使用,但最好能先在醫師觀察下嘗試服用。

55. 抗生素:對某種抗生素過敏,同一類藥物皆可能過敏。

a. 盤尼西林(Penicillin):包括Penicillin、Amoxicillin、Ampicillin、Augmentin,

大約每十萬人會有一人對盤尼西林過敏。

b. 頭孢子素(Cephalosporins):依結構與藥性分為三代,種類繁多,與盤尼西林一樣,

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抗生素種類。

過敏的人數不及盤尼西林,對盤尼西林過敏者有十分之一會對頭孢子素過敏。

c. 磺胺類(Sulfadrugs、Sulfonamides):目前以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Baktar、Bactrim)最常使用。

d. 四環素(Tetracycline):Minocycline(Minocin,Doxycycline較常使用。

e. 其他如抗癲癇藥物、抗甲狀腺藥物等。 抗生素對人體有害嗎?

56. 在媒體報導下,很多人誤以為抗生素對人體會造成傷害,

其實除了過敏以外,抗生素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極為罕見。

比較常見為胺醣類aminoglycosides (gentamicin,netromycin,amikacin),

這是注射型抗生素,並無口服劑型,當累積劑量過高,會造成腎臟、聽神經傷害。

以前很多人喜歡打消炎針,就有可能是這類藥物,

目前除了住院病人,即使肌肉注射,也大多為其他更安全藥物所取代。

57. 我們人體充滿細菌,但是細菌平常並未侵入體內造成感染。

抗生素是拿來殺菌的,沒有細菌性感染的可能,就不應該使用;

否則會把怕這種藥的細菌殺死,結果只留下殺不死的細菌,

萬一真的需要抗生素時就沒效了。這就是所謂的抗藥性。

 

抗生素的抗藥性是怎麼產生的?

58. 抗藥性的出現與普遍化是必然的趨勢:

一般以為抗藥性是藥物引起,其實抗藥性是細菌自己產生的。

(1)我們知道細菌大約每30分鐘分裂一次,分裂會產生突變;

一種抗生素,即使原來足以殺死環境中所有的細菌,經過一定時間過後,突變就可能出現不怕藥的菌株。

(2)環境中細菌無所不在,彼此間競爭生活空間與養分。

使用抗生素,必然殺死怕藥的菌株,這多出來的空間便會由不怕藥的菌株佔領。

(3)當人體感染了細菌,為了救命,使用抗生素是不得不然的。

反覆使用之後,環境中便以不怕藥菌株居多,這時使用該種抗生素就沒有效果,也就是抗藥性。

59. 不當使用抗生素,會加速抗藥性的普遍化,導致抗生素無效。

這有兩種狀況: a. 在不需要時使用抗生素,例如喉嚨發炎、扁桃腺發炎、腸胃炎等病毒性感染。

b. 需要使用抗生素時,沒有完整療程,過早停藥。

細菌性感染,例如中耳炎、鼻竇炎、尿路炎等,都有一定療程。

很多家長只要小朋友症狀一改善,就未依照醫師囑咐,自行停藥,

結果常常三、四天後症狀復發,又要重頭開始;不但花錢費事,

且容易使原來有效的抗生素不再有效。

舉例來說明,假設感染一百隻細菌會出現症狀,其中一隻具有抗藥性,當抗生素殺掉九十九隻,

所剩抗藥的那一隻會被我們免疫系統消滅;假如藥用到一半就停藥,此時症狀減緩,

但還剩下五十隻細菌,免疫系統無法獨力消滅這麼多細菌,

於是細菌又開始繁殖成一百隻,症狀再度出現,

但是抗藥菌株已經變成二倍了。反覆之下,就會變成抗藥菌株佔多數。

60. 短時間反覆感染,必須重複使用抗生素。環境中還是以非抗藥菌株為主,

只要較長時間不用抗生素,抗藥菌株會被佔多數的非抗藥菌株所排擠,便會回到抗生素有效的狀況。

這是台灣大部分小朋友最吃虧的地方,因為他們會很頻繁感染,必須反覆使用抗生素:

(1)感冒容易併發中耳炎、鼻竇炎等細菌性感染。小朋友對大多數感冒病毒還沒有抗體,

只要接觸到傳染源(患者),幾乎都會受到感染。

台灣人口擁擠,又集中在托兒所、幼稚園等感冒密集班,想要不感冒也難。

(2)過敏患者上呼吸道症狀(咳嗽、鼻水、鼻塞、打噴嚏)經常不斷,一旦感冒則更為嚴重,

極容易併發中耳炎、鼻竇炎。台灣有相當高比例的過敏兒,過敏控制又普遍不佳。

如何減緩細菌抗藥性普遍化? 如果怕抗藥性而不敢使用抗生素,

這就好比買了車,卻因為怕車子老化,不敢開車一樣的不合理。

既然使用抗生素,抗藥性是必然的趨勢,我們只能盡量減緩它普遍化的速度。

61. 晚些使用抗生素。即使是容易中耳炎、鼻竇炎的小朋友,

在沒有明確症狀時,只要醫師判斷沒有立即的危險,

不要一開始感冒就提早用抗生素。

62. 確定細菌感染,先嘗試使用第一線抗生素,而不是直接使用後線抗生素,

如Augmentin、Keflor、Zinnat、Cefspan、Klaricid、Zithromax等。

其實超過一半的中耳炎、鼻竇炎都可以用Amoxil、Baktar等第一線的抗生素治癒,

如此可以減緩第二線抗生素抗藥性的普遍化,免得以後無藥可用。

63. 一旦使用抗生素,必須配合醫師,按時用藥(例:一天四次),立即追蹤(不可以吃完藥休息個二、三天),

並完成一定的療程。

64. 減少感冒機會或嚴重性,

(1)接種疫苗,例如流行性感冒疫苗;(2)經常有效洗手,並不是只有夏天才需要洗手,

即使腸病毒患者也是全年不斷的。

65. 減少細菌性感染機會(1)接種肺炎雙球菌疫苗,肺炎雙球菌除了導致肺炎、腦膜炎、敗血症以外,

更是中耳炎、鼻竇炎最重要的兇手;

(2)好好控制過敏。 以上需要患者、家長的了解與配合,不要為了求速效,

甚或以為醫師是故意讓病人吃久一點的藥。台灣很多醫師就是在壓力下太早或過度使用抗生素。

為什麼中耳炎、鼻竇炎一定要吃十到十四天抗生素?

66. 鼻竇炎常以黃膿鼻涕、膿痰性咳嗽(尤其剛上床和起床後)表現,

它和中耳炎都屬於感冒、過敏常見的併發症。所謂(副)鼻竇,是頭骨數百個大大小小空穴(頭骨並非實心),

它們都經由通道與鼻孔相通,鼻水就是這些鼻竇分泌物,經鼻孔流出。因感冒或過敏,會導致黏膜水腫、分泌物增加;

一旦這些通道阻塞或宣洩不及,細菌便會滋生感染,

出現化膿性分泌物,鼻竇的細菌性感染就叫鼻竇炎。

中耳則以耳咽管與鼻咽部相通,道理相同。

67. 當我們使用抗生素治療鼻竇炎有所改善,從鼻腔流出的膿性分泌物減少,

其實這個時候鼻竇裡面的細菌還未完全清除,只是從外觀不易得知;

如果自行停藥,很容易過幾天後膿又滿出來,症狀復發。

以前很多患者就是因為這樣反反覆覆,不但未能痊癒,而且導致對抗生素多重抗藥性,

成為極不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中耳炎)。

68. 因為鼻竇與中耳是人體密閉且血液循環較少的空間,抗生素比較不易到達,

所需治療時間比一般細菌性感染長。根據以往經驗,從有效的抗生素算起,大約十至十四天。

或長或短,當然要依個人當時狀況來調整。

69. 鼻竇炎/中耳炎的併發症:

(1)嚴重侵入性感染,如眼框蜂窩組織炎、臉部蜂窩組織炎、乳突骨髓炎,甚至腦膜炎。

(2)慢性咳嗽,使氣喘治療失敗。

(3)聽力受損。 中耳炎是洗澡水跑到耳朵引起的嗎?

70. 中耳與外耳道隔著一層耳膜,不會因為外耳進水就發炎。如前所述,中耳與鼻咽部通道(耳咽管)阻塞時,

會併發中耳炎,這通常是感冒或過敏所致。

簡單的實驗:捏住鼻孔,然後吞口水,耳朵會有悶脹感覺,可以了解鼻子阻塞會導致中耳炎。

71. 外耳道進水,只要沒有傷口(掏挖引起)以致感染,水分會自行蒸發,不會有傷害。

倒是可能使耳垢結成一大硬塊,阻塞外耳道,干擾耳鏡檢查或影響聽力。

打預防針(疫苗)會使人反而比較沒有抵抗力嗎?

a. 特定大小的外來蛋白質侵入人體,免疫系統就會起反應,製造可以「中和」這些侵入者的蛋白質,我們稱之為抗體。

b. 當我們受到病源體感染,會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各種病各有不同的病程,大約二個星期後,

人體就可以測得抗體的存在。

在往後的一生中,當我們下次接觸到同一病毒,不但這些抗體可以保護我們,避免再次受到攻擊,

而且免疫系統也會藉此機會溫故知新一番,產生更多的抗體,對同一病毒提供更高的保護力。

c. 疫苗是由含有病源體蛋白質的成分所組成,也會促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

d. 有些病毒對人體侵犯力很強,足以突破免疫系統的防護,產生極為不適的症狀,

例如水痘、流行性感冒,或傷害人體留下後遺症甚至造成死亡,

例如天花、麻疹、小兒麻痺等。想要減少這些不適症狀、後遺症與死亡,唯一的可能,

就是在接觸感染這些病毒以前,我們體內已經有抗體的存在。接種疫苗就是最好的辦法。

e. 疫苗可分為(1)死的病毒或病源體的一部分組成,不具感染力,

但是產生的免疫力較弱,需要追加接種,才能有較長時間且較好的保護效果;

(2)減低毒性的活病毒,保護力較強,但是可能造成感染,通常症狀非常輕微(至少比受到感染輕微)。

結論:事先打預防針,當我們感染病源體時,不但可以減少生病的痛苦以及併發症,

而且產生的抗體可以比未打預防針高,足以保護我們一輩子。

有人說水痘疫苗只有二十年保護效果,

以後還是會長水痘?

1. 錯誤!除非接種疫苗後,都未曾接觸過水痘患者。

絕大部分人都可能接觸到水痘患者,此時不但有保護效果,而且會產生加強作用,終生免疫。

即使到了老年才受感染,體內只剩少量抗體,症狀也會比完全沒有抗體來得輕微。

2. 打了各種疫苗後,超過二個星期就有抗體,通常二個月後達到高峰。

為了終身免疫,應該趁抗體效價高時,適當接觸患者;即使還會有症狀,也比以後抗體衰減了才受傳染輕微。

3. 水痘疫苗將會全面接種,數十年後會像麻疹一樣,不再有感染機會。

甚至像天花一樣,消失於世界上。

4. 一歲以上至十二歲,接種一劑;十二歲以上,二劑。疫苗效果:

(1)95%以上不會得水痘,除了減少不適與疤痕,也會減少併發症如續發細菌感染、敗血症、小腦炎等。

(2)少於1~2%,接種10~14天後,出現少數水痘(通常只有三、四顆),終身免疫。

(3)少於1~2%,抗體不足,會被傳染而出現水痘,但很輕微。

5. 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藏在人體;日後抵抗力較差時,以帶狀皰疹(皮蛇)型態復發。

目前認為接種疫苗,或許可以避免帶狀皰疹。 感冒吃藥可以打預防針嗎?

1. 接種疫苗唯一的絕對禁忌,是曾經對該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

如抽搐、昏迷等(要小心排除非疫苗因素引起的可能,例如熱痙攣、癲癇)。

其他禁忌都是相對的。

目前各種疫苗,除了狂犬病疫苗,安全性都很高,在可以接受範圍內。

至於疫苗引起的嚴重反應,除了多年前,接種疫苗後導致小兒麻痺的唯一案例外,

各種有關疫苗嚴重反應的報導,幾乎都無法證明與疫苗有關。

2. 有一個嬰兒特有的疾病「嬰兒猝死症」,

容易發生於一歲以下,尤其五、六個月以下還不會翻身的嬰兒,其原因尚未清楚。

這個年齡的嬰兒免疫力發育尚未完全,容易得到各種嚴重感染(例如嗜血桿菌),出現不可預期的變化。

因為出生後幾個月內,是預防接種最密集的階段,這些狀況如果剛好發生在打完疫苗後,

預防針就背了黑鍋。其實接種疫苗與否,嬰兒死亡機率並無差異,可以證明疫苗並不會增加危險。

3. 一般醫師不喜歡在感冒時,幫小朋友打預防針。除了避免上述麻煩外,

主要是因為在感冒時,尤其初期,常會有發燒、吵鬧等症狀變化,這會與少數預防針(主要是三合一DPT)的副作用不好區別,

干擾對病情的判斷。

4. 除了正在接受化學療法、放射療法的癌症患者,或嚴重脫水等少數,

可能對疫苗無法產生正常反應以外,普通感冒並不會干擾人體對疫苗產生抗體,接種疫苗也不會使病情加重。

臨床上,我們也常看到才打完疫苗,就開始出現感冒症狀的小朋友。

5. 至於藥物,除了長時間服用類固醇、抗癌藥物等少數,對人體免疫反應幾乎沒有太大影響。

6. 台灣小朋友二次感冒的間隔,有時不到一、二星期,

即使不想在感冒時接種,當感冒停藥後,就要利用時間儘速補齊。

因為有預防針的疾病,都是比較嚴重的,家長應該要盡量如期完成。

萬一感染了可以預防的疾病,更為不利。 目前可以接種哪一些自費預防針?

我們可以這麼說,有預防針的疾病,都比沒有預防針的凶得多(除了愛滋病和登革熱,因為技術困難,尚未有預防針)。

例行兒童預防注射與水痘以外,

目前尚有:

1. 流行性感冒B型嗜血桿菌(簡稱B型嗜血桿菌,HIB):

名稱常被誤會為流行性感冒,是已開發國家嬰幼兒最重要的殺手。初期症狀與感冒無異,

一旦開始變化,極短時間內惡化,令人措手不及。

主要以敗血症、會咽軟骨炎、腦膜炎為主,死亡率可高達5%,存活者大多有各種後遺症,

多個已開發國家已全面接種。依年齡區分:二個月至十一個月,接種三劑;

十一個月至十五個月,二劑;十五個月至六足歲,一劑。

各劑間隔至少二個月,最後一劑接種年齡應大於一足歲。

2. A型肝炎:經由糞口途徑傳染,「公筷母匙」就是為了預防它。

以前環境衛生差,大多在嬰幼兒時期感染,通常無症狀或與一般感冒相似;

較大以後感染就可能出現嚴重肝炎。目前學齡兒童超過90%沒有抗體。

外食為主要感染來源,

可能感染地點為少數山地鄉、學校餐廳(例如光武工專同學集體感染)、

海外旅遊等。年齡一歲以上,接種二劑,至少間隔六個月。

3. 流行性感冒:症狀嚴重,即使年輕力壯,也會變成一條蟲。

高燒可達五至七天,劇咳,之後常有疲累症候群,可達數週之久。老人、小孩易有肺炎、中耳炎等併發症,

氣喘患者極易誘發且症狀加劇。此病毒會不斷突變,為預防該年度流行之突變種,必須每年接種新疫苗。

疫苗包含A、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保護力約70%不受感染,感染者症狀亦輕微許多。

每年十月起開始接種,六個月至八足歲兒童第一年需接種二劑,間隔一個月。

每年十二月、一月大流行,媒體報導,疫苗即將缺貨,才出現搶種熱潮。

接種任何疫苗都需要二個星期以上,才有保護力,提醒大家儘早接種。

4. 肺炎雙球菌:可以在各年齡層,引起細菌性肺炎、敗血症、腦膜炎,

尤其以嬰幼兒、老人、糖尿病患者及其他免疫力差者較為危險。容易在感冒(尤其流行性感冒)後,

呼吸道表皮受損時,侵入併發肺炎。也是嬰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重要病源菌。

此菌抗藥性逐年增加,所導致之嚴重感染,目前已是醫界最為頭疼問題之一。

預防重於治療,接種疫苗以減少抗生素使用機會,是未來感染病學最重要方向。

二足歲以上一劑,每五年追加一劑。

5. 成人B型肝炎疫苗:B型肝炎主要經由血液傳染,以前最重要的感染途徑是生產過程中,

肝炎帶原者媽媽感染其嬰兒,這些被感染的嬰兒,很多以後成為帶原者`,再傳染給他們的下一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ypa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