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利可圖 境外基金 恐掀退燒潮
工商時報【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金管會對境外基金的規範日趨嚴格,
讓一些在台銷售額度不大的境外基金業者打算考慮放棄台灣總代理,
今年更有境外基金品牌因無法上架,
在台灣投資人還沒有認識之前,就已悄悄撤出台灣,業者指出,國內境外基金似已掀起退燒潮。
據了解,有一家原本由某投顧業者擔任總代理的「bluebay」,還來不及讓投資人認識,就已悄悄撤離台灣市場。
不少境外基金總代理更表示,在台灣銷售金額不大的境外基金品牌,
恐怕不用等到金管會要求下架,自己就會先下架停賣,轉往大陸或者他處,
原因是在台灣已「無利可圖」。
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去年底台灣有45家總代理人、81家境外基金機構、1,025檔境外基金,
國內投資人持有金額共3兆3,321億元;但今年9月底止,總代理人不變,
境外基金機構少一家,境外基金也減少5檔,國內投資人持有金額更降到3兆658億元,
少2,000多億元。
業者指出,觀察今年境外基金存量走勢,8月是境外基金存量大幅下降的「關鍵月」,
7月境外基金規模仍有3兆3,000多億元,但到8月底時只剩3兆1,000多億元,
單月境外基金規模減少近2,000億元。
境外基金業者表示,主要是8月全球股災,當時人民幣單日大貶、陸股大跌引發全球股市重挫,
境外基金淨值下降;其次是從3月來,境外高收益債基金被大量贖回,雙重原因造成境外基金規模大縮水。
碁石智庫總經理陳如鈊表示,根據碁石智庫統計,境外高收益債基金今年被淨贖回約1,100億元,
其他類型境外債券基金也被淨贖回了近500億元。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