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

作者:李宜蓁
 

在過去,能吸取最多資訊,就有機會贏。但現在,能刪除雜訊,吸收對的訊息,才是真本事。「專注」愈來愈重要,卻也愈來愈難。

開學月過後,台灣的復健科和身心科診所,正上演著小學生「注意力不足」評估潮。前台大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宋維村,退休後在雲林虎尾的天主教若瑟醫院服務,若現在掛號得等四個月才排得到門診。二○一一年,健保局一般科別的申報量皆控制在二~三%之間,唯有復健科(與兒童早療、老人骨科相關)和精神科(與過動門診及憂鬱症相關)的兩個科別成長高達六%,被健保局列為重點查核目標。

幼稚園小小新鮮人、小一和小三生是九月注意力不足評估潮最大宗的就診族群。主因是小孩對新環境的適應調整,加上老師和家長的焦慮。

小光(化名)從開放式教學的幼兒園升上小學後,不管是數學課、國語課,他都覺得超無趣,因為老師教的他全會了,所以乾脆站起來「教」不會的同學。老師的問題還沒講完,小光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個舉手說「我知道!」不停的打斷上課節奏。老師把小光的位置調到第一排方便看顧,他卻開始拿橡皮擦丟板擦溝。小光的聯絡簿永遠是滿江紅,寫滿了老師的「投訴事項」,所有的科任老師都叫小光父母帶他去看醫生,就連體育課老師也不例外。

因此,開學才不過一個月,這些坐不住、愛講話、容易分心,紛紛被老師點名「注意力不足」的小孩,都被建議帶來看醫生。大醫院名醫的預約已滿、很難掛得到號;即使掛到了,還要排智力測驗、職能評估、接續的治療時段,經常一等又過了三~四個月,甚至半年以上。

 

等待評估與治療的長長行列,從大醫院一路排到診所。以前不做小兒部治療的復健科診所,現在門口全掛上了「兒童注意力課程」的招牌。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說:「十年前三重、蘆洲只有我一個人在做早療,現在單單新北市就有四十八家診所開設早療課程。單單一家診所的兒童治療人次一個月就可破一千。」

隨時能上網,連大人都難專注

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電玩,聯手養出了我們無法理解的網路世代小孩。智慧型手機 iPhone 從二○○七年問世,吹起了一股無法回頭的行動上網風潮,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銷量一年比一年好。網路設備業者思科預估,二○一六年全球行動上網連結裝置將達到一百億台,比全球人口七十三億還多,意味每個人可能擁有兩到三個行動上網裝置。

身為三個小小孩的爸爸,電視主持人聶雲對大環境改變有很深的感觸。「比方看新聞,除了主播和正在播的新聞標題,螢幕還有上、下、左、右等四條跑馬燈一直跑;外加股票指數跟天氣預報,進廣告還切成小螢幕,很難不眼花撩亂。現在你也很難跟一個人單獨吃飯,因為手機裡跟三個朋友在 WhatsApp,另外兩個在微訊(皆指用特定的社交APP在聊天)。訊息過多,別說小孩了,就連大人也經常無法專注。」

 

黑板比不過電玩,上課好無聊

一出生就處於快速變換的聲光環境,現代小孩的大腦習慣了強度高的外界刺激,一進到學校,眼前換成了墨綠一片的黑板跟語氣平淡的老師,刺激強度立即少了三倍。難怪小朋友常跟老師抱怨:「上課好無聊」。教育體制要培養孩子的能力,比方偏靜態的「閱讀」能力,刺激程度當然比不上孩子平常在家看的電腦電玩。

除了生活環境正在飛快改變,學校環境也更加凸顯孩子的好動問題。擁有專注力反倒變成頂尖孩子的特有能力。

在台北市擔任特教老師已三十二年的明湖國小資源班老師劉明麗說,撇開被確診為過動症的孩子不談,這些年普通班裡偏好動的孩子明顯變多了,很多班級一走進去就鬧哄哄的,感覺孩子比以前躁動。每班學生人數雖然大幅減少,事情卻沒有變少,老師班級經營的難度還一年一年提高。

學校的活動和學習科目愈來愈多,轉接緩衝的時間不夠,於是孩子們容易在這些關卡出狀況。劉明麗說:「學校有校內活動,還要配合局裡、部裡的政策推活動,科目單元不斷推陳出新,除了九年一貫課程,另有課程跟議題要顧。以前學校步調慢,孩子分神看窗外的雲也沒關係,但現在我們已經沒辦法等了。」

「不專心」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趕進度、趕活動的節奏下,即便每個老師上過了十幾個小時的專注力研習課程,也沒時間停下來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即使家長經常在媒體上讀過不少關於注意力與過動的相關報導,遇上自己孩子每天寫作業寫到十二點,慢吞吞、管不住,還是難免發怒受挫,處理失焦。

大人們忙著處理「表面」的不專注行為,卻忘記深入追究,孩子其實有更迫切的難處需要處理。不專心像一個煙霧彈,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需要大人深入去找出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可能有:學習遇到障礙,數學課的四則運算聽不懂。過敏體質,異位性皮膚炎的部位很癢。暫時性情緒低落,因為昨晚爸媽大吵一架被嚇到。肌耐力不足,身體支撐力量差,因此常改變坐姿或趴在桌上。位置出現問題,隔壁同學很愛找人聊天。逃避心理作祟,每次寫國字都被媽媽擦掉重寫,乾脆慢慢拖。追求完美,容易卡在細節上等等。

不專注對孩子的影響是全面的。正因學習是不斷累積的過程,不專注的負面影響第一是反映在學習表現上。專注牽涉到高階思考能力的培養,無法專注的孩子在小學中低年級的成績可能還沒有太大問題,但學習難度加深加廣後,落差可能會逐漸拉大。

過動症的孩子在學校生活會遇到三大挑戰:第一是學習障礙。根據統計,過動症的孩子有三分之一會合併有學習障礙,聽說讀寫算可能都出現問題。第二,過動、衝動的特質也容易造成人際困擾,小孩會因經常插話、無法控制言行,而變成班上的討厭鬼。第三,生活能力差,孩子經常丟三落四,動作不是太快就太慢。

 

「不專心」或是「過動」的孩子,需要大人真心的理解和幫忙。但大人往往用錯力,弄得師生或是親子關係緊張。《親子天下》專訪十六位專注力專家,破解最常見的專注力四大迷思,並提出實用對策:

  打擊迷思1   專注非天生,技巧可補強

專注的「風格」是天生,人人不同,但專注「技巧」可以後天加強,而且可以在家做起。

嬰兒一出生就能追蹤聲音,專心喝奶,這些專注的能力都是跟著感官成長慢慢發展出來。松德身心精神科診所醫師林耿立說,家長要理解,專注力跟寶寶的其他能力一樣,也有其發展順序,才能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比如醫學統計,七到十歲的孩子可專注二十分鐘;十到十二歲是二十五分,十二歲以上可專注三十分。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從幼兒園升到小一,常常是一個很大的關卡。「小朋友在幼兒園吃吃喝喝每天都很開心,一到小學整整四十分鐘卻要坐在教室裡,極不能適應。因此進小一是許多孩子專注力出狀況的重要關卡,考驗老師的教學變化能力,」林耿立說。

找出屬於孩子的專心風格

除了去了解不同的兒童發展階段,家長也要觀察孩子的專心風格。看孩子在什麼時候吸收最快,就能發現他們的學習優勢路徑,找出技巧幫助孩子更專心。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舉例,比如「視覺型」的孩子喜歡閱讀,看黑板不會跳漏字。台灣的精英幾乎都是視覺強勢,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相當注重閱讀理解。「聽覺型」的孩子語文能力普遍不錯,用耳朵擷取資訊能力好,比如歌手周杰倫可能屬於此型。「操作型」的孩子喜歡動手玩積木、組裝玩具、操作實驗,什麼事情都要動手做過一次才學得好。

 

不過,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提醒,家長也別急著用這種三類將孩子定型,因為大腦對不同資訊的吸收路徑有別,有時是綜合型。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特有的專注風格,在旁加以輔助,必可事半功倍。

  打擊迷思2   好動非過動,輔導可改善

好動指的是孩子的天生氣質,有些孩子本來就活潑外向調皮。但「過動症」在醫學上則是有嚴格的定義,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台北市西區特殊教育中心主任羅心美,二十幾年來站在教育第一現場的觀察是,天生好動的孩子慢慢隨年齡長大,加上老師的輔導與家長的管教,調皮搗蛋的行為會逐漸減少,學業表現跟人際互動也維持一定的水準。

但有些孩子的心叫也叫不回來,即使叫回來了也好像斷電一樣空白。一般性介入策略的效果都不明顯,這些過動症孩子可以對老師教導的衝突策略倒背如流,但遇到衝突還是忍不住。他們經常無法控制住自己的行為,所以一直在道歉懺悔,學業、生活和人際都出現困難,讓孩子也無力挫折。

認識過動症的三種類型

約十年前,醫學知識宣導愈來愈充足,「特教法」也將過動症合併學習問題的孩子編入「學習障礙」類別後,「老師才知道,原來孩子不是故意挑戰大人,他們其實有說不出的苦。」他們需要更有耐心、策略的特教引導。

 

 

張旭鎧說:「根據醫學診斷標準出報告當然OK,但報告上寫『專注力可達二十分鐘』意義何在?專注力沒問題的報告,並不保證孩子學習不出狀況。」親師無法合作,把專注力問題歸因得太簡單,對學習不是好事。

別把老師當成治療師

相較於剛開學的評估潮,張旭鎧分析,真正有過動問題的孩子大概要到十一月才會出現。因為有經驗的老師已經觀察了兩個月,給孩子一些機會,也用了引導策略,孩子顯然還不能適應改善,才會詢問家長是否考慮醫療協助。

親師溝通專注力問題,首先要謝謝對方,把對方的出發點看成正向善意,往後才有機會合作。因為學校與家庭場域不同,親師對孩子的專注力表現可能有不同觀察與解讀。比如家長看不見獨生子在團體中的行為;老師不清楚家長每天陪孩子寫作業寫到半夜的心酸。這些資料應該拿來比對參考,而非當成否認對方的工具。

老師身為客觀第三者,可以先跟家長描述孩子的優點與特質,解除家長的內疚與武裝,然後帶到孩子有哪些不專注問題,擔心會影響往後學業,提出希望能幫助孩子的方向。老師可當面跟家長描述孩子不專心的細節,避免用聯絡簿;告訴家長你曾經用過哪些策略,也建議實際可行的方法,而非用「請家長多多注意」等字眼。

家長也切勿將老師當成治療師,期望過高,以為看醫生就是貼標籤,也許老師用過其他策略皆無效。親師都該跳出來站在更高角度,分析孩子現在在哪裡,用什麼方法可讓孩子進步,從親師如何分工合作等方向討論。

 

每個小小孩都是從好奇的心出發看世界,這個很新鮮、那個好好玩。一旦找到了有興趣的事情,小小孩也能很專注。專注的風格人人不同,但永遠能在有興趣的事物上,逐漸培養專注的技巧。然而在孩子還沒熟悉專注技巧,還沒發展出自我提醒能力時,家長就得適時扮演外在警醒的規劃者角色,幫孩子:「從外」打造一個有結構的、可排除分心障礙的環境,「由內」以飲食、遊戲與運動打造專注的體質,最後用合宜的期待帶孩子自我認識,幫他們打造容易專注的心。

★10招增進良好專注力的方法!幫孩子找到「投入」的關鍵★

 

 

五個好習慣,讓專注力UP UP

 

 

作者:李佩芬
2010-03 親子天下專特刊

 

 

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聯絡簿三不五時就出現「上課不專心」評語

國內最大網站的討論交流區,一位母親憂心忡忡留言求助:「真的很頭痛,孩子不專心,老師交代的事情都聽不進去,東西丟三落四,連課本也可以念到不見……他不笨,就是不專心!」

日復一日,父母每天都在與孩子的注意力「爭寵」。親子間的專注力拉鋸戰,常在芝麻綠豆的生活細節中登場。面對這種家庭戰爭,許多研究與實務經驗均建議,家長得從生活型態開始檢視,思考是否家庭本身就充滿了「讓孩子無法專心」的因子。其實,要讓孩子成為「專心小天使」,你可以從五大專心好習慣開始起步。

好習慣一:充足的睡眠

二○○八年,《親子天下》曾針對三千多位國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沒睡飽」是孩子上課無法專心的頭號殺手。

台灣的中小學生,是亞洲睡眠最少的小孩。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黃玉書在二○○七年所公布的調查指出,台灣小六學生每天平均只睡七.九個小時,國中生平均睡七.五個小時,較國際平均值少半個小時,比大陸、日本的孩子都睡得少。

睡眠不足,首先受到傷害最大的,就是孩子的大腦。根據睡眠專家研究,睡眠對腦部有非常重要的機能,它可以恢復、修補腦部受傷的組織。而白天所吸收的資訊,也需要在睡眠中整理、儲存。

睡眠對孩子的學習如此重要,為什麼台灣的中小學生卻總是沒睡飽?分析原因,家庭作息不正常與學習過度,是孩子沒睡飽的兩大因素。

睡眠殺手一:家庭作息不正常

家庭原本應該是提供孩子穩定作息的地方,但台灣很多家庭卻是經常一團亂。心理師楊文麗長年協助專注力缺失的孩子,她發現有些孩子,因家裡經常吵架、衝突的氣氛,讓孩子無法專心。

在德國拿到心理諮商學位的楊文麗發現,歐洲父母往往在九點前,就提醒孩子準備上床睡覺,這樣夫妻在晚上才有足夠的獨處時光,但在台灣卻較少見。「當父母與孩子的生活有適度切割時,夫妻才有時間相處談心,孩子也才有足夠睡眠,」她觀察。

睡眠殺手二: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也是造成孩子沒睡飽、無法專注的原因之一。

台北縣一位明星國中的老師進行家庭訪談,發現許多學生放學後的生活幾乎都在補習班度過,一位國三學生形容自己的生活,「早上六點出門,起得比雞早;一天上課十小時,累得像狗。」

「當小孩在學校上了一整天的課,已經腦力很疲倦、身體很疲乏,到安親班其實是拖著老命被逼著把功課寫完。寫功課永遠都不是快樂、主動的經驗,」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指出。

楊文麗也說,為機械式抄寫或背誦而佔掉大部分時間,還因「多元學習」補一堆才藝的孩子,從早到晚的生活內涵都只有「學習」,雖然家長花了許多錢投資,得到的卻是疲憊不堪、學習興趣缺缺的小孩。

 

好習慣二:健康的飲食

腦細胞要有效率的與其他腦細胞形成神經迴路,有賴如信差般運送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已發現的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百多種,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我們吃的食物,其中又以乙醯膽鹼、多巴胺、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認知的心智活動密切相關。

若想要維持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如何攝取富含製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成分的食物,是重要環節。

許多營養專家均建議,「均衡飲食」是基本守則,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等五大營養素,絕對不可偏廢。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就有增強記憶力的表現。英國研究顯示,在上學前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也發現,有吃早餐的學童在學業成績的表現,比沒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

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組合。

曾在國小規劃「健腦食譜」的營養師洪嫆真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甜食,屬多醣的全穀類食物,會比以精緻單醣為主的白麵粉製品要好,因為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糖不會大起大落,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好習慣三:足夠的運動量

活動筋骨,對全身的新陳代謝非常重要。彙整德國許多學者研究成果的《專注力》一書提醒,多多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只要孩子釋放出四成的身體能量,大腦就可得到二五%的血液,這對負責處理長期記憶的大腦皮層尤其重要

許多父母誤以為「安靜」就等於「專心」,不斷要求愛動的小孩安靜下來;但事實上,不專心的孩子,常常需要將內在精力消耗掉,就可以繼續進行靜態工作。

「孩子是因為動不夠,所以靜不下來,」親職專家楊俐容提醒;就讀特教所,本身也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秦育涵也發現,她每次只要跑跑跳跳或打完球後再坐下來念書,特別容易專心。

所以,《專注力》書中提醒家長,不妨以身作則,帶孩子從把握日常生活裡任何可活動筋骨的機會著手。如出去辦事儘量走路或騎腳踏車,或是與孩子一起從事一項可定期參與的體育活動,唯有「動得夠」,孩子才能「靜得下」。

好習慣四:遠離聲光的過度刺激

在這個多媒體聲光當道的時代,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強力殺手之一,就是多媒體的聲光刺激。長期沉浸在聲光刺激與一心多用的生活型態,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影響。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從電視媒體的特性指出,很多小孩(看電視)可以很專注,但這種專注牽涉到的主動成分很低,基本上是我們受到環境刺激改變(例如螢幕上聲光刺激的改變)所引發的本能朝向反應(orientingresponse)

這跟動物聽到新的聲響,就會轉頭一樣,是本能反應而非主動控制。

連韻文說,基於時間的排擠作用,看愈多電視,其他活動的時間就愈少,用到「主動專注」的機會更形降低,這不利於腦功能發展。

 

有鑑於此,法國政府最近禁止播映給三歲以下兒童看的電視節目。建議學齡前或學齡兒童,單獨看電視的時間要儘量縮短。

好習慣五:讓孩子自訂目標提升動機

曾擔任台北市國中小駐區心理師多年的楊文麗,非常重視「讓孩子自己走出生活節奏」,她用「時間表」與「生活清單」這兩項法寶,建立孩子的生活次序感。

「讓孩子自己訂目標很重要,因為目標會引導行為,」楊文麗自己有兩個小孩,姊弟倆幼稚園起,她就每天各給他們一張「時間表」,她只給方向,由他們來決定順序、規劃時間,做完後,自我檢核是否達成預定工作。

楊文麗說,一定要相信孩子,信任可以讓他們長出能力。

至於「生活清單」,她建議家長和親子討論後再決定規則,她發現到:「經過他們自己決定的事,效果會比較好。」孩子的「時間表」與「生活清單」執行成果,會經過自評、互評,當達成預定工作後,就會得到正向肯定。

秩序感與固定的生活節奏,讓家庭充滿足夠的安全與穩定感,是良好專注力的重要基石。孩子的生活架構愈穩定,生活節奏與步調愈清楚,就能產生愈強的安全感與方向感。

其實,很少有孩子「故意不專心」,大多只是「不知道如何專心」。良好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父母最後也別忘了提醒自己,要賞識孩子的每一個優點,讓正向教養的力量,滋養潛藏於心的專注種子。

 

以上資料來自:親子天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ypa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