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志建 2016年09月14日
五一剛從大陸帶工作坊回來,其實有點累,本該在家好好休息的,
但我還是訂了高鐵票,週四想返回台中,我很清楚知道:
為什麼我要回台中,因為我想陪母親過母親節,我想買花送給她。
而且我知道,這次回去,我是心甘情願的,不是盡義務、不是應該、更不是討好。
週三晚上我跟私塾伙伴說:
「我寧願現在送花給母親,而不是等到她死後再送花給她。」
大家聽得哈哈大笑,但我不是開玩笑,我是認真的。
我跟母親和解了。不,應該說,我跟自己和解了。
我不是孝順、更不是愛母親,確切的說,應該是「悲憫」。
對生命的悲憫。這女人的一生,夠辛苦了。
現在,當我療癒了自己的內在小孩,同理了自己,
自然我就可以同理自己的母親了。
於是,我想這麼做,如此,讓我覺得心安。
平時回母親家,我本來就會帶花回去。我喜歡花,母親也喜歡花,
這大概是我們唯一的共通處。通過花,創造了我們親子的連結,我很樂於做這件事。
今天,我特地到花市挑了兩盆盛開紫羅蘭色的蝴蝶蘭,
還買一大束粉紅色康乃馨,兩盆鮮綠的綠色植物,
加上一大盤她喜歡的玉蘭花,晚上歡天喜地帶回去給她。
當然,還有一個大紅包,這很重要。
母親看我帶了這麼多花回去,笑瞇瞇的、很是驚喜。
她的臉,綻放著溫和的笑容,可以感覺到她很快樂。
我喜歡這樣有笑容的母親,這個花,買得值得。
如果可以,我真心希望她天天快樂。
這輩子,大部分時間她都不快樂,因為她內心有個洞,好大的洞。心疼。
看著花,母親笑了。這一回,母親好好地跟我道了謝,發自內心的,我知道,我收進來了。要是在以前,母親總會覺得孩子給她錢、送她東西都是理所當然、應該的。她永遠覺得不夠。沒辦法,
那個洞,太深、太大了。
離開母親家,抬起頭,望著一彎新月正掛在無雲的天空裡,
風輕輕地吹著,清涼。
我突然領悟:以前當我是「盡義務」的給時,其實我沒那麼開心,
因為心裡覺得被「勒索」了,很不甘心。
這或許是後來我不想回家的原因。
學了敘事以後,我開始忠於自己。
我覺悟到:生命有限,我的人生不想再虛偽度日。我不想演戲了。
所謂的「演戲」,就是母親節一到,孩子就「必須」買花、送蛋糕、請吃飯,
做這類的例行公事。當然,如果有個好母親你去做這些事,自然是開心順意的。
但請注意,不是每個人都有好媽媽的,
要受盡折磨的孩子去做這些事,其實很殘忍(有人可以理解我說的嗎?)。
但沒辦法,我們得「配合演出」,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為了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這就是演戲,很辛苦的。
很多家庭,都在演戲。因為我們害怕衝突、害怕真實,害怕做自己。
很多人(包括大人、小孩)都想逃家、離家、不想回家,因為累了,
「不想再演戲了」,夠了。
演戲,是沒有用的。虛假的人生,只會叫人更痛苦。
別想用討好的方式,去彌補別人匱乏的洞、去討別人歡心。沒用的,白費力氣。
後來我才明白:根本之道,就是你得先回頭去補自己的洞。
把自己的洞補起來,你就可以「給」出去,
而且給得很自然、一點都不勉強。就像我現在這樣。
這十多年來,我一直在說故事、面對自己,就是在補自己的洞。
這件事,是自己的責任,責無旁貸。
現在,如我書上說的:「我的母親現在已經很難惹毛我了。」這是真的。
不是母親變了,是我變了。
當我發自內心,全然接受我的母親『就是這樣』。
而且,當我放棄「我的母親有一天會變好」時,我就鬆了。
當我不再執著,順服生命時,自然就不會被她惹毛。
這就是我的療癒。
這樣的改變來自於:我終於學會了「放棄」,學會「臣服一切的發生」。
我也終於明瞭:很多事情的發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這是我們靈魂的選擇。
所有來到我生命中的人與事,都是我這一生,必須去經驗的「經驗」。
這些經驗,都是為了成就「現在的我」而誕生的。
其實,我的母親只是「配合演出」罷了。有了這樣的了悟,身心頓時輕鬆許多。
(輕輕嘆一口氣)是的,我清晰地明白:我所遭逢的一切,
裡面沒有誰對、誰錯、誰好、誰壞,一切事物都有它的陰陽兩面,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的,
不管正面、負面,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我必須,平等待之。這是我這些年的深切體認。
原來,生命中的苦難,不是一種選擇,那是一種必然。
反之,如何在艱辛的歲月裡,不放棄生命、不放棄讓自己活得更好,
這絕對是一種選擇。而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選擇。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有一個好母親,那麼就在這個節日裡,
歡天喜地的去陪媽媽吃飯吧。這個節日是為你而設的。恭喜你。
但如果,不幸你也有一個讓你辛苦的母親,請別洩氣,
起碼你有個「了不起」的經驗,這個經驗或許會讓你成為心理治療師、
或成為一個作家。就像我一樣,這也不賴。
每一個生命都有屬於自己要煎熬的部分,請不要哀怨,
更不要去羨慕或嫉妒別人。老天爺是公平的。
來吧,深呼吸,迎向炬火,坦然接受,燃燒吧。
有一天,當你從火堆的灰燼裡走出來時,你已經不再是你。
你會變成了一隻鳳凰,浴火鳳凰,那猛烈的篝火會把你鍛鍊成像鋼一般的堅強,
也會把你的生命修練得如羽毛般地柔和、謙卑、有人性。
這幾年,在敘事與靈性的修練裡,我是這樣蹣跚走過來的。
說故事的療癒,其實就是一種生命的「超渡」。
當我超渡了自己、超渡了過往的創傷,於是我才能安心地、
好好走路、好好吃飯、好好享受生命的每個當下。
當我的生命不再張牙舞爪時,
於是我才可以感受到微風的清涼、欣賞到月色的柔美。
就像今夜一樣。不管今晚是月圓月缺,其實都好,都很美。
迴響:你的故事同理了我
這篇文章放在臉書及部落格與大家分享,不到兩天,
將近一萬多人點閱,並出現許多這樣的留言:
「你的故事深深觸動我了。感謝你療癒了我。」
是的,不是每個人都心甘情願地想回家過母親節的。
「原來,如果不是出於心甘情願,我也可以不用回家過母親節。」
一位讀者深深被同理了,於是她做了一個決定:
今年她不想回家過母親節了。因為,心裡有一個自己依然很不甘心。
做完這個決定後,她說:「我感到無比的爽快,不用再演戲了,我自由了。」
還有人說,被困在與母親糾纏的關係裡多年,叫她痛苦萬分,
但看到我的故事後,讓她找到了「解套」的方式。
原來,我們要先愛自己。
老實說,我說故事並不是為了要幫助誰或療癒誰,我是為自己而寫的。
但是,一人故事,眾人故事,我的故事,讓很多人看見自己、
並得到同理與慰藉,這確實是我這些年來,一直在經驗的事。
慈悲,是在每個經驗裡學會愛自己
如拜倫凱蒂說的:
如果我遇到了困難,你幫我,我從中學到很多。
如果我遇到困難,你沒幫我,我從中也學到很多。
謝謝你幫我,謝謝你沒幫我。
如果有人可以這樣想,煩惱自然就得到轉化。
這就是對自己的慈悲,也是對他人的慈悲。
慈悲就是:以良善出發,重新去詮釋發生在你身上的每個「經驗」。
讓每個經驗,成為你生命的「養分」,
而不是變成生命的「垃圾與悲哀」。
慈悲,就是善待自己。
請不要把自己當作是「全天下最可憐的人」,
一直拿過去負向經驗、不斷折磨自己,這是自我虐待。
慈悲是:在每個經驗裡學愛,並心懷感激。
慈悲是:讓自己既使處在苦難中,卻依然可以活出生命的喜悅與光。
不管發生什麼事,統統「坦然接受」,這是一種氣度、一種人格,更是一種修為。
善待自己,是學來的。這是智慧。
這份智慧來自於「慈悲」,來自於你對自己的慈悲。
讓我們好好說故事,在故事裡,如實接納自己,接受「我就是這樣,這就是我」。此乃故事療癒的精髓。
在敘事治療裡,我們所做的「轉換」,就是改變「我們對自身經驗的詮釋」,進而讓生命故事得以「改寫」。
不管是接納、轉換或改寫,其實我們所練習的,不過是「自己對自己的慈悲」罷了。
作者|周志建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敘事取向專業訓練講師、資深心理師、諮商督導。「敘事私塾」帶領人。「自由書寫」推廣人。著作有《
》、《 》、《 》本文授權轉載自方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