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見豐 北市小兒科執業醫師 中國時報六月十七日家庭版
https://forum.babyhome.com.tw/topic/778431
12. 溫度多高會有危險:單純以體溫而言,要對人體有傷害,在二種狀況下可能發生:
(1)超過攝氏41度,可能會中暑;
(2)超過攝氏42度,因為蛋白質產生變性,可以造成人體器官直接傷害。
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人體是不會出現這樣的高溫的,
可能出現這種溫度的狀況有:
(1)藥物,尤其是諸如快樂丸等麻醉、迷幻藥;
(2)先前的腦損傷,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失去調節功能;
(3)中暑,無法排汗;
(4)先天性汗腺異常等,無法正常散熱。
13. 我們日常聽說或媒體報導上提到的燒壞腦子,其實都不是上述狀況,
而是這些患者罹患一些會直接傷害腦部的疾病,
諸如日本腦炎、麻疹、細菌性腦膜炎等,發燒與否根本不相干。
這些都是屬於發熱性疾病,因為以前衛生知識缺乏,以訛傳訛,被說成發燒燒壞了腦子。
所以發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對腦造成傷害的;
反之,會傷害腦部的疾病,即使退燒也無濟於事。
14. 可是我們如何知道一個小孩發燒,是不是那種對腦部會有傷害的疾病呢?
這有個大概的判斷方法:
凡是嚴重的疾病,尤其腦部發炎,
不管大人或小孩、有沒有發燒,都會精神不好,
譬如昏睡、嘔吐、抽搐等。
但是因為發燒本身會讓人有類似的症狀,所以要在退燒的時候才可以做判斷。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不發燒的時候,精神就很好,那通常不要緊,也比較不會有立即的危險。
蓋棉被悶出汗可以退燒嗎? 15. 發燒是因為體內產熱多於散熱,退燒就要加強散熱,
為什麼會有悶出汗後可以退燒的誤解?
那是因為人類屬於恆溫動物,如果發燒不是太厲害,會自行調節體溫至正常恆定狀態;
在人類就是透過流汗來散熱退燒,不了解就以為是悶了才出汗。
穿厚衣服,蓋棉被不利散熱,只可能使體溫更為升高。
16. 體溫上升的過程,體內產熱增加,如果上升速度很快,人體就會利用發抖來產熱,
於是感到畏寒,直覺反應就會想加衣蓋被。
其實如果等個數十分鐘,體溫到達恆定,這時通常反而會覺得渾身發燙。
17. 另外一個造成誤解的原因,以為感冒是受寒引起,所以設法不再吹風受寒。
退燒的方法: 18. 減少厚重衣物,有利散熱。如果發抖畏寒難受,至少在體溫穩定,
不再覺得冷的時候,就應盡量減少衣著。
19. 睡冰枕,可以持續吸收身體熱量。溫水拭浴,藉水分蒸發散熱。但應注意:
(1)太熱的水,或整個人泡在水裡,都反而不利散熱。
(2)冰水、酒精雖然可以用來散熱,但是散熱過快,
會使體表微血管收縮,不利於後續散熱,故一般情況不採用。
20. 藉助藥物與昇溫素拮抗,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身體會減少產熱以及排汗散熱。
體溫幾度才可以用退燒藥? 21. 這就要問退燒是什麼目的了。
我自己的小孩,除非為了確定有否發燒,不會為了體溫幾度而量體溫。
如前所述,發燒本身不會造成傷害,而且病程時間到了,自然會退燒。
但是發燒會使人不舒服、畏寒、頭痛、胃口不佳、噁心想吐、睡眠不佳等;
有些小孩子更會因此吵鬧不安、拒食,結果三天後,燒退了,可是小孩卻因拒食而脫水,爸爸媽媽也累倒了。
所以退燒不是為了怕腦子燒壞,而是要讓病人比較舒服的度過這個病程;
免得病好了,卻因為沒有進食,必須接受點滴補充水分。
22. 因此,你當然可以依照一般的38.5度用口服退燒藥,39度用肛門塞劑。
但是我更建議用小孩子的精神、睡眠、食慾等來作決定。
精神好,退燒也好,不退燒其實也沒關係;精神不好、不吃、不睡,則可以按照一般劑量給予退燒藥物。
解熱藥即鎮痛藥,即使沒發燒,我們也可以為了止痛(頭痛、酸痛、口腔潰瘍、受傷等)給藥。
23. 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可以利用退燒的時候,判斷小孩病情嚴重與否。
24. 退燒不會讓整個病好的快些;只要藥物劑量適當、使用時間的間隔夠,即使長時間使用,也不會對人體有所傷害。
一般口服退燒藥每四小時以上可以服用一次,
以普拿疼(Tynenol)為例,每公斤體重每次使用10毫克。
而肛門塞劑通常六小時就可以使用一次。
25. 塞劑一般不建議在三、四個月以下的小孩使用,因為他們體溫控制尚未成熟,可能過度反應以致體溫過低。
另外也有少數小朋友,對一般劑量也會有類似情形,這就需要爸爸媽媽配合醫師,依各人的狀況適度調節劑量。
在比較大或體重較重的小朋友,也有可能需要較高劑量或縮短二次使用的時間間隔。
吃藥容易流汗是不是藥物比較強,比較傷身體? 吃藥容易流汗常見有兩種情況,不管哪一種,都不會有害。
26. 藥物中有退燒藥。因為人類是靠流汗散熱來退燒,所以退燒一定出汗;
吃退燒藥出汗,一般表示體溫仍然不穩,也就是還在發燒,只是剛好口服藥平衡了體溫。
除了少數體溫調節不良患者外(前述),如果沒有發燒,即使藥物含有退燒藥,也不會因此而大量出汗;
所以如果我們沒有發燒,用退燒藥(例如普拿疼、阿斯比靈)來治療頭痛、牙痛,也不會出汗導致體溫下降。
27. 過敏的小孩,尤其是氣喘兒,常常需要服用具交感神經興奮作用的藥物。
這些藥物的可能副作用就是會使人心跳快、四肢發抖、睡不著、流汗等。
只要不會造成生活或學業上的不便,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因為常常過了幾天,大部分的小朋友就可以適應。
如果必要,停用藥物後,這些副作用就會自動消失,不會有累積性。
過敏的小孩比較會流汗,是不是身體比較虛?
28. 如前所述,過敏的小朋友因為藥物的關係,可能比較會流汗。
29. 另外,過敏兒體內也會製造較多的交感神經興奮物質,來拮抗過敏的症狀,所以較會流汗。應對方法則是控制好過敏。
感冒是因為流汗吹風、受寒引起的嗎?
30. 感冒是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不是因為冷、熱、吹風引起。
常聽家長說去公共場所吹了風,回來就感冒;其實是去公共場所和人接觸,傳染得來。
所以少出入公共場所、常洗手可以減少感冒的機會。
不然洗手弄得濕濕的,豈不是更容易受寒?
31. 發燒時可以睡冰枕散熱來退燒,吹吹冷風又怎麼會有壞處?冰不是更冷嗎?
32. 過敏兒會因冷熱變化,敏感引起咳嗽打噴嚏,溫度穩定後即恢復,不會感冒。
為什麼有些孩子發燒會抽搐?(熱痙攣) 除了癲癇的患者,容易在發燒時引起痙攣發作外,
非癲癇患者的小朋友,約有百分之五容易在發燒時出現抽搐。
發燒引起的熱痙攣有幾個特點:
33. 年齡在五、六歲以下,這些小朋友體溫調節中樞較慢成熟,容易在很短時間內,體溫急速上升而引起抽搐。
除了癲癇患者外,五、六歲以後就不會再發生熱痙攣。
34. 熱痙攣患者半數只會發作一次,其他則可能多於一次。可能有家族病史。
35. 發作時間短暫,多數少於五分鐘,抽搐結束可能有一段睡眠,
清醒後通常精神不受影響。 而且不會留下後遺症。
36. 通常為兩側對稱性抽搐。
37. 因為體溫的上升無法預期,無法利用退燒藥物即可預防發作。
幸好絕大多數完全康復,除非極特殊案例,否則不必長時間服用抗抽搐藥物。
另外有極少數是因為腦部發炎等疾病引起抽搐,可能會發作時間長、不對稱發作(眼睛歪向一邊、單邊手或腳抽動),
並會伴隨有嗜睡等精神不好現象。 小孩發生抽搐時,要把他的牙齒扳開嗎?
38. 不需要。因為怕小孩咬到舌頭,很多家長都會用物品甚至手指扳開牙齒,
導致不必要的傷害(小孩的口腔、大人的手指)其實抽搐時,舌頭是內縮的,一般是不會咬到的。
除非真的看到舌頭被咬住,才用物品將牙齒扳開(不是用手指)。
另外如果有嘔吐物,也需要挖出來以免嗆到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
39. 一般抽搐(熱痙攣或癲癇),大部分都短於五分鐘,會自動停止,
並不需要作任何處置。
只要注意呼吸道通暢,如有阻塞物必須取出。如果抽搐無法停止,則必須藉助藥物,此時應該送醫,
所有捏人中、掐手指等不人道動作皆無濟於事。
使用痱子粉好嗎? 不管是流汗、大小便,清洗或用布/紙巾擦乾即可。
適當的尿布、衣服會把後續的汗水、小便吸收。
一般以為撒了痱子粉,看起來乾爽舒服;其實因為痱子粉吸附作用,
反而讓排泄物接觸皮膚更久而已。
好比桌上潑了水,不用抹布擦乾卻撒上泥土,反而更不容易乾。
如果擔心皮膚會接觸到排泄物,可以在洗淨擦乾後,擦上氧化鋅油膏或凡士林即可有效隔離。
小baby需要睡枕頭嗎?
人的脊椎骨在胸部是自然的輕微駝背,
小嬰兒因為身長較短,
頭部與背部落差很小,使用枕頭反而會讓頭明顯往前傾,對頸部呼吸道造成壓迫,故不需要使用枕頭。
而且枕頭容易滋生塵蹣,會使小朋友容易過敏。
如果想要讓小baby有個漂亮的頭型,應該使用圈型頭部固定枕(可以自己做)。
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奶粉小湯匙? 一般習慣將使用過的小湯匙,順手放進奶粉罐。
大人的手觸摸過的東西,不管事先洗手否,都會有殘餘的細菌附著在湯匙上,
將這些細菌再放進營養豐富的奶粉中,細菌很容易滋生,諸如沙門式菌等腸胃炎很容易因此傳染。
正確的做法是,每次使用完,應該清洗乾淨(可用白開水沖過),靜置陰乾。
就如奶瓶用過要清洗一樣。
過敏兒適合吹冷氣嗎? 其實過敏兒是對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並不是比較怕冷。
很多皮膚過敏的小朋友,在悶熱的夏天,極容易長痱子或者溼疹惡化,痛苦不堪。
況且空調溫度也不可能比冬天來的低,否則豈不是冬天必須靠暖氣維持在28、29度以上?
只要注意下列事項,過敏兒也可以適度吹冷氣:
(1)保持冷氣機清潔,除了清洗過濾網,必要時應請冷氣商清洗機體;
(2)避免冷氣直吹人體;
(3)減少進出冷氣房,可以減少溫度變化引起的不適;
(4)如果過於乾燥,可以在室內放置水盆、水瓶。
過敏控制良好,對冷熱等物理因子的敏感反應自然減輕;
所以過敏兒的照顧應該加強的是對環境過敏原的控制,以及適當的藥物治療。
當家庭中充滿塵蹣、二手菸、寵物毛髮等有害物質,不致力改善,
卻只怕孩子風吹日曬,是捨本逐末之舉。
游泳可以治療氣喘嗎?
40. 大部分運動都可以增加肺活量,對人體有益;
但是部分氣喘兒激烈運動後會引起「運動誘發型氣喘」,
目前認為是因為支氣管水分蒸發,過於乾燥引起氣管過敏性收縮所致。
唯有游泳不會有這個問題,所以氣喘兒游泳可以得到運動的好處。
41. 小朋友大多在進小學時開始學習游泳,大部分氣喘患者剛好在這個年紀也開始改善,於是歸功於游泳。
其實氣喘在這個年齡改善,最重要的原因有二:
(1)到了小學的年紀,大部分小朋友已經感染過我們環境中常見的感冒病毒,
體內有大部分感冒病毒的抗體,所以感冒大量減少(一般物誤以為長大了,抵抗力自然增加所致),
而感冒是氣喘非常重要的誘發與促進因子。
(2)人類肺部到八足歲發育成熟。
42. 台灣水源污染嚴重,自來水中消毒的氯氣濃度較高。
對過敏兒來說,這會刺激鼻腔和眼睛黏膜,所以很多人游泳完,
鼻塞、流鼻水、眼睛癢或紅腫反而更嚴重,導致鼻竇炎不易治癒,
鼻涕倒流咳嗽,又可能引發氣喘。
所以並非游泳運動不好,而是對十之七八的過敏兒而言,水質不適合。
如果您也是屬於這一類的患者,建議作別的運動,少游泳。
(同理,因為空氣污染,街上早安晨跑已經不再有人提倡)
43. 對過敏兒來說,選擇公園、學校等空氣污染少的地方慢跑或爬山,是最適合的運動。
只要運動的人都知道,自然鼻子通暢,阻塞的鼻涕也容易自行排出。
44. 如果想從事打球等激烈的運動,只要注意下列事項,通常即可避免或控制運動誘發型氣喘的發作:
(1)做好運動前「暖身」,運動後「冷身」的舒緩運動;
(2)有部份人運動完喝溫熱開水也可以減少發作;
(3)有必要時,可以運動前使用預防性支氣管擴張劑(奧運准許使用);
(4)萬一發作,使用支氣管擴張劑,通常很快可以控制發作。
水痘「發」的越多越好嗎? 水痘是病毒傳染引起,具有極高傳染力及發病率(很少無症狀感染),
患者極為不適,容易留下疤痕,也有小腦炎、細菌性感染等併發症。
以前以為水痘是體內與生俱來的毒素,所以每一個人都會「發」,希望不要有毒素殘留在體內,
就說「發」的越多越好。正確做法:
(1)最好是接種預防針,超過百分之九十五不會發病,即使發病也輕微許多;
(2)萬一被感染,目前有特效藥acyclovir,效果非常良好,健保只對免疫力不全如癌症患者,
或出現腦炎才給付,一般人必須自費。
藥物必須要放在冰箱嗎? 除非特別說明以外,
一般藥物放在乾燥陰涼處即可。因為東西從冰箱取出,
必然會吸收空中水氣,反覆幾次,藥物反而會潮濕變性,不利於保存。
如室內溼度高,可放在有除濕盒的抽屜。
肛門塞劑有隔水包裝,不怕受潮,要超過三十幾度才會融化,
除非室內很熱,否則也不必要放在冰箱。
藥物存取應盡量不用手接觸,例如倒藥丸,以瓶蓋或乾燥容器盛裝,
不用的部分放回藥瓶或藥袋,以免藥物沾染手上濕氣。
日光曝曬下的汽車溫度過高,不適合存放藥物,
必要時應放在有空調的車廂,下車也要切記攜帶藥物。
藥可以飯前吃嗎? 除非特別說明,大部分小兒科藥物都可以飯前服用。
其中如含有開胃止吐成分,飯前服用效果會更好。
如果生病不舒服,例如發燒,食慾通常較差,先吃口服藥或用塞劑退燒,
這時食慾也會較好。怕吃藥的小朋友飯前服用,也可以避免飯後嘔吐連正餐都吐掉。
為什麼一天吃四次藥比較好?
大部分家長都有經驗,小朋友常常在半夜發燒;
除了睡覺時散熱較差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吃的藥裡含有退燒成分,夜間服藥時間間隔較長,
退燒藥效過了所以體溫再度上升,這時只要給予退燒藥物即可。
在中耳炎、鼻竇炎、尿路感染、肺炎等細菌性疾病,服用的藥物是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
當體內抗生素濃度長時間下降,我們並不會自覺到差異;
可是細菌就會利用這段時間急速繁殖,於是容易治療效果不佳,甚至產生抗藥性。
除非是長效型抗生素,可以一天只服用二次或一次,
不然即使是同樣份量的藥分成三次服用或四次服用,效果可能就不同。
一天四次,並非固定六小時一次,只要間隔超過四小時,即可再服用一次;
例如五、六點放學後服用,九、十點睡前再服用一次。
小孩生病發燒需要喝運動飲料或電解質液嗎?
生病發燒會因出汗而流失水分及鹽分,但一般人飲食習慣,
日常攝取的鹽分已經遠超過身體所需,所以只要補充水分即可。
運動飲料或電解質液主要成分為水分、鹽分及糖分,
過分攝取鹽分會增加腎臟的負擔,並且容易導致日後高血壓。
所以除非胃口不好,除了喝水,少有進食;或者嘔吐、腹瀉厲害,
流失鹽分過多,一般而言不必喝運動飲料。
小朋友嚴重腹瀉,有時必須短暫禁食,或不喝奶、只喝水,
這時專用的電解質液較為合適;如給予運動飲料,因其濃度較高,應加開水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