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20
【文‧黃嬿】
結果顯示,近 81% 的學生表示每天多次使用至少一種形式的數位媒體,
通常是社交媒體或簡訊。而每天多次使用多種類型數位媒體的學生,
2 年後報告出現 ADHD 新症狀的可能性大約是數位媒體使用較少同學的兩倍。
每增加一個經常使用的數位媒體平台,學生經歷 ADHD 症狀的機率就會攀升。
一項由美國南加大進行的最新研究報告稱,花費大量時間使用數位媒體的青少年,
更容易表現出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ADHD)症狀。
這項研究被視為是第一個在現代媒體環境長期關注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問題的研究。
據 The Verge 報導指出,
由南加州大學預防醫學教授 Adam Leventhal 領導的研究團隊,
針對洛杉磯 10 所不同學校的高中二年級學生進行調查。
調查的第一道程序是由 2,800 名學生自我評估關於 ADHD 症狀的程度。
第二道程序是要求他們填寫一份問券,
針對 14 種不同類型的數位媒體使用頻率做排名,
例如最常使用社交媒體網站,還是發簡訊給朋友,
或是看串流媒體電視或電影、或玩遊戲等。
第一次調查中被認為已患有嚴重 ADHD 症狀的學生排除在外,
最後由 2,600 名沒有出現嚴重 ADHD 症狀的學生於 2 年後再進行一次同樣的調查。
研究顯示,ADHD 症狀可能會讓青少年愈來愈仰賴從數位媒體得到即時滿足感,
也有可能是網路的分散性使青少年更難學習耐心、衝動控制和專注,
缺乏這些東西是過動症的症狀。
雖然這項研究不清楚是早期的 ADHD 患者驅動行為,
還是行為造成 ADHD 症狀出現,但至少這項研究調查對象在調查之前確實沒有 ADHD 症狀。
但這項研究的缺陷還在數位媒體的使用和 ADHD 症狀完全來自自我報告,
人們可能會忘記或不願意承認被污名化的症狀和行為,
該研究也還沒有調查症狀出現背後可能的原因。
對後者,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電話或簡訊通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使他們更難以發展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技能,導致 ADHD 症狀更明顯。
此外,只需點擊幾下即可享受娛樂和社交刺激,這種即時的滿足感也難以凝聚學習耐心。
驅使青少年成為數位媒體的重度使用者,
最主要的因素通常是貧困、社會心理壓力,或家庭功能障礙。
但研究人員表示,這不是世界末日,
不應該增加對技術的道德恐慌。此研究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