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
中日雙方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澎給日本政府。
當年6月20日,日軍進入臺北府城三天,
就在大稻程千秋街(今臺北市貴德街)借用民宅建立「大日本臺灣病院」,
此即為台大醫院的前身。
為什麼日本一接收臺灣就後馬上就設立醫院呢?
那是因為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當時的日本軍隊在台即因為傳染病而付出了慘痛代價,
所以,當日軍接收臺灣之際,全島各地雖然義民蜂起,四處抗日,
但日本對其統領的第一個殖民地-臺灣的醫療衛生設施,卻積極認真的謀求改進。
再者,日軍入城時,巧值初夏,以霍亂與赤痢為主的地方性傳染病正值盛行,
而日本人又對臺灣的水土不服,缺乏免疫力,病倒眾多,日軍士氣大傷。
為了保護日軍,不得不借用千秋街一處民宅投資建院。
「大日本臺灣病院」創院之初,由濱野升出任院長,
並從日本選派10名醫師、9名藥劑師、20名護士來台工作。
18964月年臺灣病院因為改隸臺北縣管轄,因此改稱為「臺北病院」,
一樣在大稻埕千秋街。在1897年5月臺灣總督府醫院官制公佈,
臺北病院改稱為「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
1898年7月醫院遷移。這次從大稻埕的千秋街搬到臺北城內的明石町,
也就是現在常德街1號的臨新公園,當時的醫院為木造院舍。
1912年因木造院舍受白蟻侵害嚴重,於是由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
改建成目前大家所看到的紅色磚造院舍。
1938年由於官制修改,臺北醫院正式併入臺北帝大醫學部,改稱「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
1945年日本政府向盟軍投降,臺灣光復,
改稱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1950年改稱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簡稱為「台大醫院」。
在醫院的地下樓有店鋪,7-11,各式中式素食日式意粉美式速食餐廳都有。還有一家誠品書店。
基本上建築是“日”字形,兩個口中間都是花園。
古老的建築,為了符合病人的的需要加裝了電梯。可以把輪椅上的病人直接送上階梯。
以上文字、圖片來自http://bbs.tianya.cn/post-820-3562-4.shtml 作者:貓咪蘭蘭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