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017
老媽為什麼亂穿衣服
作者:伊佳奇(為了照護失智症的父親:曾在台灣、美國及丹麥哥本哈根生活實驗室參加上百場失智症、老人醫學、老人福祉科技及長期照護等,在醫學上、護理上、職能治療等相關領域的訓練、研討會等活動。)2014.06.29
環境療法的作法之一是在長者的衣櫃、衣櫥的門外貼上裡面所擺衣物類型的照片,讓長者可由圖片自行來視識別裡面的衣物。
瑞宗85歲父親被確診為輕度失智症已有2年多,最近常會穿著同一件衣褲,不願換洗。天氣越來越熱,在室內有冷氣,還好,但只要父親一出門回來,在室外35度的高溫下,衣服上早有濃密的汗臭味,一到家裡,讓全家都受不了。雖然,父親每天會洗澡,但未換衣服,那味道依舊,全家人都不敢言,瑞宗十分頭痛。
光美78歲中度失智症的婆婆,最近常常穿錯衣服,譬如:明明已經是夏天,但仍穿冬天的外套與毛衣或厚重的襯衫;或者是將褲子前後面反著穿;穿著不一樣顏色的襪子;讓光美頭痛不已,因她也不敢說,說了,婆婆會說,「你亂說,我那有穿錯」。
瑞宗及光美都剛好參加社區的失智症家庭中心活動,在家屬支持團體活動前,有個案研討時段,他們不約而同的提出各自在失智症照護的困擾。,資深失智症照護專家表示,這種問題常見在失智症家庭中,換言之,每一位失智症長者都可能出現類似的狀況。
失智症使長者認知功能退化
他進一步說明失智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會不斷的退化,這不是一種正常的老化現象,造成認知及記憶功能的退化,認知方面會影響定向感、空間感、判斷力、注意力及抽象思考等認知功能,會開始穿錯衣服、不知道衣物放在那裡、搞不清楚時間、忘記家中平常熟悉的物品放在那裡、或物品的擺設、甚至衣服穿著順序、方式、或物品正確的使用方式等狀況。
專家指出,這就是為什麼必須對失智症長者是24小時的照護,穿錯衣服是小事,但使用家庭電器用品或瓦斯爐等不慎時,所產生的危險是會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
協助他自己做而非幫助他做
他又進一步解釋,可先仔細觀察失智症長者的困難點在何處,好對症下藥,透過適當的協助與鼓勵,失智症長者一樣可恢復若干程度的自理生活功能,可以參與各種生活上所需活動。而「協助」除了照護方法、安排非藥物治療活動之外,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適當的環境改造也可以協助失智症長者參與生活,讓他的生活更獨立、更有功能;同時也減少照護者的壓力與負擔;建立良性的互動及生活滿意度的提升,這就是環境療法。
他先解析瑞宗的困擾與先提出建議方案。他表示,瑞宗父親有可能因為自尊,不願讓人知道他記不得衣服放在那裡,又不願說出口,請晚輩協助;也有可能根本不記得要換衣服,或以為自己已經換過衣服;或者是回到過去經濟困苦無衣服可換的時空環境,為暫時先解決換上乾淨衣服這件事,他建議方案是,先維持長者尊嚴,及鼓勵他自行洗澡,並事先去多購買幾套一模一樣的衣服,在父親洗澡時,找尋適當機會去更換,這就暫時解決不換衣服的困擾。
利用環境療法協助長者自己做
接下來,對於瑞宗及光美所面臨共同的問題,專家建議以環境療法來改善。他特別指出,有些家庭認為,失智症長者穿錯衣服,這是老化的現象,無法改變,就為了省時,越俎代庖,幫長者決定穿什麼衣服,甚至幫長者穿衣服,讓失智症長者失去恢復或練習工具性基本生活功能(IADL)及基本生活功能(ADL)的機會,就逐漸喪失獨立自己處理生活的能力,這是一去不復回的。
專家特別強調,為何要照護及運用非藥物療法,目的就是試圖維持失智症長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BPSD),減緩退化,環境療法就是運用環境陳設的改善,長者雖認知功能退化,但還能協助他們恢復某種程度的自理能力,維持尊嚴。
自己做以維持尊嚴
專家介紹認知(現實導向)環境的作法:主要為針對認知退化的環境改造。
A. 標示:在長者易混淆的物品上貼標籤或圖片以利辨識。所以,可在長者的衣櫃、衣櫥的門上或抽屜外貼上裡面所擺衣物類型的照片,譬如:內衣、內褲、襪子、襯衫、毛衣、外套等照片,讓長者可由圖片來視識別裡面的衣物。
B. 顏色對比:如門窗、扶手、不同區域之地板加強顏色對比。以利辨識,但要留意是否有那些顏色容易引發長者情緒躁動,要避免那些顏色,有研究認為,紅色較容易引起精神行為症狀,但並非每一位長者均會發生。
C. 視覺提示:在特定地點可增加視覺線索如廁所、衣櫃、房間上增加標示,最好是個人化的線索如圖案、照片、音樂、物品等。
D. 在長者經常活動的地方,提供現實定向刺激,如掛上日曆或時鐘,依氣候改變的景觀和植物,以加強現實導向的認知。
E. 長者常用的物品易盡量置於見的地方,且佈置簡單、清楚。如漱口杯、毛巾、洗髮精、化妝品等只放目前要用的,避免拿錯。
F. 提供生活基本功能的步驟圖案:對於每天需要執行的生活事項,以簡單指示畫出順序步驟在圖片上,貼在要進行這項動作明顯的地方,讓長者輕鬆看到達到「提醒」、「協助」的目的。譬如:刷牙,在盥洗室放置牙刷旁的牆上,貼上防水的圖片,將刷牙所有的步驟分解為:拿漱口杯裝水→拿起牙刷→再拿牙膏→擠出牙膏到牙刷上→上下刷牙(貝氏刷牙法)→漱口→沖洗牙刷、漱口杯→牙刷、漱口杯歸位等。
專家表示,針對個別長者狀況的瞭若指掌與解析,再以環境療法的內容,來提供的基本照護服務,如進食、如廁、盥洗、健康運動與量測生命徵象等,均能使長者有機會重新建立起個人基本的生活節奏與能力,有助於長者減少對於生活作息與時間感的混亂,並能對自我生活內容能有參與安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維持獨立自主的尊嚴。
個別化與階段性的環境療法
他還特別提醒,環境療法的內容,需配合失智症長者認知能力與肢體功能的現況做調整,並非一成不變的。此外,照護者的互動與支持態度是長者安全感很重要的來源,甚至可能會影響環境療法的效果。因此,照護者及家人對失智症的認識也非常重要,如果家人都能瞭解長者的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認知與記憶功能退化狀況及原因,以同理心去體會長者的心情,也更能知道如何適當協助長者,如此必能維持長者的尊嚴。
我們小時,不會穿衣服、穿錯衣服、不會進食、吃得一身都是食物、不會如廁、如廁時弄髒衣服、不會盥洗、弄得滿身是水等情況,是父母耐心地協助、教導我們,讓我們學習成長與獨立,現在父母生病需要我們,是否能同樣以耐心地協助他們,我們受過更好的教育,是否能藉由環境療法等非藥物療法方式,來幫助父母維持既有的能力,讓他們能維持人的尊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