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能咬、能吃的假牙後,失智症狀減輕了

作者:預防保健(日本顎咬合學會)2015.11.18

資料來源: http://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shtml?prodId=0000015854

 

你以為牙齒鬆動不打緊?掉一顆牙沒關係?錯了!

 

牙齒是孩子聰明學習、大人健康長壽的關鍵

口腔的神經連結大腦,吃進食物時,唇齒協調咀嚼吞嚥,牙周膜會連結神經,刺激大腦的血液循環和反射,跟學習、記憶、運動、新陳代謝、免疫力,甚至跟外貌都大有關係。

因為失去牙齒而無法好好咀嚼的人,容易出現身體不適,如常見的耳鳴、肩膀痠痛和失眠,孩童會出現運動障礙、學習力差的情況,成人容易有三高、肥胖等代謝症候群的困擾,甚至提高心臟病、癌症、腦栓塞,以及長者失智的機率。

口腔清潔、咀嚼訓練、整治假牙,嚼出幸福人生

好好清潔牙齒,防止疾病敲門,利用正確的咬合關係充分咀嚼的人,可以常保青春。老人家若能利用假牙好好咀嚼,不僅能活化大腦,更能減少生命中不健康的日子,打造可以笑、可以咬,健口長壽的活力人生。

 

精采內容

l  刷牙能幫助兒童預防流感

l   蛀牙多的孩子,容易賴床、無精打采

l   每一口飯都咬30下,可甩開肥胖

l   改善咬合不正,揪出腰痠背痛、老人臉的兇手

l   臥床、坐輪椅的長者調整假牙、訓練咀嚼後,竟能自己行走

l   睡覺時應戴著全口假牙,預防跌倒

l   健康的牙齒愈多,醫療花費愈少、愈長壽

 

《0~100歲都需要的咀嚼力:牙齒健康、咬合好,遠離腰痛、肥胖、失智、心臟病》談的不只是牙科醫療能改善病患全身的健康,更主張一般人一生從小到老都應學習與養成正常的攝食、咀嚼、吞嚥和維護口腔衛生的習慣,除了對年幼者學習力、記憶力向上、積極度、平衡感、運動能力、新陳代謝免疫力有明顯正面發展之外,成年人也可預防產生「生活習慣病」。正常健康的咀嚼功能,在上了年紀也能保有均衡的營養和預防老化。日本防癌協會會長垣添忠生也見證口腔醫療團隊的介入,對癌症患者的治癒率、療癒時間以及生活品質有明顯的改善。

  牙齒不僅只是咬合、咀嚼的工具,也跟內臟器官健康有關,愈來愈多案例發現牙周病可能引起心臟病、肺炎、免疫系統失調,咬合不正也和耳鳴有關,假牙是重要的人工臟器,無法咀嚼的假牙會造成健康快速退化,失智的問題也會急速惡化。

  瑞典與日本都有研究發現,缺牙數多的人,記憶力明顯比牙齒健全的人差,全口自然牙不滿20顆且沒做假牙或植牙者,咀嚼能力明顯較差,罹患失智症的比例是咀嚼功能正常者的兩倍,很明顯應為失智的原因之一。

 

正常的咀嚼能力,是維繫全身健康的協調運動

  當大家都知道運動有助於預防和延緩失智症的時候,其實照顧一口健康好牙齒,維持自然的咀嚼力,本身就是種運動,光是決定挾取食物以口唇進食,運用下顎運動讓牙齒舌頭和口腔肌群的協調來咀嚼,以及吞嚥的動作均會刺激腦部血液循環與反射,同時鍛鍊顎顏面神經的感知和顳顎關節,以及顎顏面頭頸部肌肉,對預防失智有一定的助益,也是很有效的復健過程。

  照顧好牙齒,才能經口攝取均衡營養照顧好健康。因此,從母親懷孕直到往生的那一天,如何維持健康而獨立的生命,將是國家社會與每一個人應該面對的課題。台灣人口快速老化,需照顧的人口急速成長,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5年全國人口失能人數75.5萬人,2031年將增為120萬人,長照需求時間平均長達約7.3年。我們必須誠實面對少子超高齡時代的來臨,因為人們期待自己或親人都能活得自主、有尊嚴、直到最後的那一天;但如果長壽卻不健康,變成長期臥床,被照顧者急劇增加,社會財源大量不足,照護員明顯欠缺,造成勞動世代必須承受更大的負擔。日本顎咬合學會的河原英雄、增田純一、河津寬、夏見良宏、上濱正、清水義之、渡邊隆史,以及不可勝數的諸大醫師們,以他們幾十年的臨床經驗和無私的愛心,紀錄這一生旅程,思考和前景,集結成這本具革命性思維的書,企圖俾益人類的健康和福祉。

  這本書的問世在日本造成巨大的迴響,由於對於國民健康品質、人性的尊嚴、社會人力資源的重新分配,並對國家健康保險預算戲劇性的節約有重大的貢獻,因此,日本政府決策當局將之提升到國家競爭力的指標和國家安全層級來落實,這個觀念和標準作業流程也漸次推廣至歐美。2014年年底,承蒙河原英雄醫師、河津寬醫師等諸位好友的好意,授權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翻譯成中文版流通。

 

整治假牙、落實口腔衛生、咀嚼訓練,使長者重拾活力

  全世界牙科醫療的思考和定位,在1990年代起了很大的改變。所有細菌培養的證據,均證實了心臟疾患、吸入性肺炎、類風濕性症候群、自體免疫的疾病、糖尿病、甚至胰臟炎、肝功能異常、流行性感冒等,都與口腔衛生不良以及牙周病病原菌有絕對的關連。在河原英雄醫師等人和日本復健醫院與設施協會、栗原會長與同好的努力下,慢性病、中風、失智、巴金森氏症、插管的臥床患者經過醫師、牙醫師、牙科技工師和口腔衛生師整治假牙,落實口腔衛生、清除喉咽氣管上部濃痰和菌塊,重建口腔肌肉的機能以及咀嚼訓練,加上復健師的努力,超過65%的病患後來都能坐起來,拔除鼻胃管、氧氣管和胃造瘻管自行進食、刷牙,走著離開醫院診所並參與社交,回歸原生家庭。記憶力、平衡感、走路也漸次恢復,呼吸吞嚥和言語也大幅改善。

  另一方面,安定社會必須發展社會照護制度,台灣現狀卻是欠缺口腔衛生專業人力。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致力推動發展「口腔衛生師」專業,從事預防口腔疾病、牙科醫療輔助和口腔衛生教育與指導,期能為牙醫師排除各種障礙,協助牙醫師在沒有後顧之憂的環境下,專注在專業的醫療品質,同時降低可能的治療風險,進一步在醫療院所、社區、學校提供專業的服務,增進人民健康和福祉,但迄今尚未能實現。

  台灣或許口腔醫療有一定程度的水平,然而真實面是和北韓、孟加拉、海地、非洲、中東大洋洲及中南美部份島國,同列無專職口腔衛生師人力的國家。台灣的中老年人缺牙的狀況在先進國家裡是比較嚴重的,65歲以上缺牙率高達47.2%,門診也常見全口無牙的病患,眼前問題是造成咀嚼困難,相對地食物種類的選擇也會受限,食物攪打成流質狀(全流飲食)供長者食用。而當吞嚥困難,喝液狀食物會嗆咳或嚥下含菌量極高的濃痰而造成老人吸入性肺炎,使得晚年經常入院、出院以終。

  為了我們生命的品質和尊嚴,以及下一代人力和財務的負擔和幸福,醫療人力的制度建立和醫科牙科共構醫療團隊的體制、社區支援等應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也是實踐本書所提一切必要的條件。而健康壽命的延長是你我和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本書的完成,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必須感謝日本顎咬合學會無私的奉獻和善意,小學館的編輯澤田佳先生和文字構成的油井香代子女士的努力,以及承擔翻譯重責的陳海韻女士和李翠芳教授,不捨晝夜搜尋資料、查證、一再推敲,以及學會眾人的努力和《康健雜誌》李瑟社長等好意的協助,這一件意義非凡的夢想才得以實現。期以此書的出版帶給台灣百姓更好的健康生命品質與祥和的社會,廣大的華人社會也能因之得到助益。

 

導讀

咬合咀嚼是長壽社會品質的根源/林崇民

 

序章

「咬」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口腔的生活習慣病:咀嚼症候群

日本顎咬合學會以「健口長壽」為目標

 

第1章 牙周病菌正侵蝕著你的身體

超過八成的成年人「已罹患或即將罹患牙周病」

選擇刷牙,還是死亡?

無法進行口腔清潔的地震災區,吸入性肺炎病例遽增

曾罹患牙周病或有牙周病的人,致癌風險上升14%

重度牙周病患者的心臟病風險高4.5倍

糖尿病和牙周病有密切關係

罹患牙周病的孕婦早產機率高7倍

牙周病會誘發風濕性關節炎

鈣質不足會同時罹患骨質疏鬆症和牙周病

和牙周病一樣可怕的「根尖病變」

【專欄】口腔內會形成的癌症

 

第2章 透過口腔保健找回身體健康

治療牙周病讓肝功能指數恢復正常

利用專門器材進行口腔照護「PMTC」

附供水、吸水功能的電動牙刷

口腔衛生師扮演的角色

重度牙周病需做「翻瓣手術」

吸入性肺炎在兩年內減少40%

流行性感冒罹病率銳減至十分之一

刷牙可幫助兒童預防流感

【專欄】口腔內繁殖的滑溜「生物膜」

 

第3章 「無法咬」「不願咬」會招來疾病

七十歲族群中咀嚼良好者未達60%

推行「健康日本二一」,強調咀嚼力

無法使用吸管、無法吹熄蠟燭的兒童

咀嚼力不佳,會增加失智風險

快速進食和單獨進食帶來的咀嚼危機

因時代而異的咀嚼次數和用餐時間

成年人也要實踐的「確實咀嚼的十項建議」

單獨進食的壓力為咬合咀嚼帶來不良影響

咬合不正導致肩膀痠痛、腰痛、失眠和憂鬱症

齒列不正的兒童容易感染病毒?

咬三十下,不易罹患代謝症候群

即使沒有牙齒,利用假牙咬就不容易失智

裝上假牙,跌倒的風險減半

改善咀嚼功能,醫療費可減至五分之一

殘存齒多,醫療費就少

【專欄】「5701」的喬治‧華盛頓

 

第4章 「能咬的假牙」讓人找回活力

吃一口咀嚼三十下的106歲人瑞

恐怖!鼻胃管灌食造成乾口症

唾液能消滅致癌物質的毒素

點滴無法充分供應高齡者所需的「白蛋白」

咀嚼會增加高齡者的腦部血流量

咀嚼的刺激如何抵達腦部?

咀嚼可改善呼吸功能

高齡者吃「粗茶淡飯」會縮短壽命

配合患者咀嚼能力的「美味照護餐點」

裝上假牙後,不再需要氧氣罩,體重也增加11公斤

以醫療訓練用口香糖「DAY-UP」治好了失智症

藉由咀嚼訓練降低需要照護程度

臥病在床的腦栓塞病人透過口腔復健找回說話能力

口香糖訓練後,病患拿掉胃瘻管並找回記憶

【專欄】你的唾液年齡是幾歲?

 

第5章 咬合能改變人生

哺乳方式影響成年後的口腔狀況

為達成「8020」的「30‧60‧1200」

用「上唇」攝取離乳食品

咀嚼力差的兒童「嘴巴會開開的」,容易罹患牙周病

經常咀嚼的幼稚園生有良好的計算能力

蛀牙多的兒童,視力容易變差

長崎縣小學實施的「健口教育」

透過口腔體操,將口呼吸改為鼻呼吸

改善咬合,治好臉部歪斜

【專欄】60年前探討咀嚼和智力關係的大實驗

 

第6章 人工植牙、假牙不比天生的牙齒差

全口假牙的咀嚼能力比健康的牙齒更好?

新技術使人工植牙、假牙和自然的牙齒一樣好

牙科技工師透過製作贋復裝置來拯救病患

乳牙銀行能讓牙齒再生嗎?

【專欄】上野動物園的驢子裝上假牙後重現活力

【專欄】日本最古老的木製全口假牙

 

牙齒健康、咬合好,是孩童聰明學習的關鍵
 
 
 
讓孩子用「上唇」攝取離乳食品,練習咬的動作
 
「咬」的基礎在約2~3歲時逐漸成型。開始的時間點是斷奶期。此時期重要的是上口唇,也就是上唇。增田院長是經驗豐富的兒童牙科專科醫師,他表示,在吃離乳食品的孩童,可分為能巧妙運用上唇進食的孩童,和做不到的孩童。
 
增田院長說,「在斷奶期,重要的是嘴唇,尤其是上唇。幼兒的『咬』,並不是在口中咬,而是用嘴唇捉著咬。然後,利用前牙和後牙咬到軟之後,再吞下去。因此,餵離乳食品時,很重要的是要一邊注意上唇一邊餵。要促使幼兒用上唇去捕捉食物。重點是,給食物時不可放入口腔深處。」
 
餵離乳食品時,重要的是要意識到「『咬』和『吃』始於嘴唇」。用湯匙餵離乳食品時,要從下方拿到嘴邊,放在下唇上。讓幼兒用上唇捕捉含住,然後慢慢抽走湯匙。要注意不要放入口腔深處,也不要自上唇這一側放入。
 
另外,為了鍛鍊嘴唇,必須從小多練習舔和啃的動作。幼兒藉由咬和吸吮,將感覺傳達到腦部來學習。據增田院長說,聽說有孩童因為無法順利學會那種感覺,所以上唇不會動。上唇和腦部是直接相連的,刻意鍛鍊很重要。
 
停止餵食可鍛鍊嘴唇的離乳食品在一歲到一歲半時,這個時期很重要的是,要確實做到讓孩童「用手抓著吃」
增田院長說,「用手吃東西,能讓孩童牢牢記住一口的份量或食物的感覺。我想拜託各位母親,請不要認為『食物被弄得亂七八糟的、好髒』,要堅定地讓孩子用手抓著吃。」
 
嬰兒期的咬合咀嚼需閉上嘴唇、好好咬;在斷奶期鍛鍊嘴唇,則嬰兒期的咬合咀嚼就會發展得很順利。
 
 
咀嚼力差的兒童「嘴巴會開開的」,容易罹患牙周病
 
若未能充分學會用嘴唇捕食的機能,舌頭或咀嚼肌也會受到影響。在乳牙萌發完成期(乳齒列期),頭部的側頭肌特別發達。此外,口唇周圍的肌肉、臉頰的肌肉,以及嚥下去時的上咽縮肌,全部都連在一起。這些肌肉發育得好,咀嚼功能就會很協調。這也會影響到顎部的形狀、大小和平衡。上唇的訓練要在三歲前進行,不然,不太容易學會。還有,進食的姿勢也很重要。進食時若撐著手肘且身體前傾,或者腳晃來晃去,是無法好好咀嚼的。
 
經過這些訓練之後,4~5歲時嘴巴周圍會比較緊實,然後臉型逐漸成形。
 
那麼,什麼是不自然的咬法呢?根據昭和大學小兒齒科學井上美津子教授等專家所言,一快,二進食時常喝水(用水沖下去),三用單側咬。
 
除此之外,咀嚼的節奏也很重要。好的咬法,是閉上嘴巴並有節奏地咬,而不自然的咬法則是張著嘴巴且節奏紊亂。而且,喝東西時,頦(下唇下方的肌肉)是緊張的。當嘴巴周圍的動作奇怪時,舌頭的動作也很怪。
 
另一方面,咀嚼肌群較弱的孩童,其上口唇易呈富士山形狀、嘴巴開開的、而且嘴巴周圍多半鬆垮。一旦「嘴巴開開的」,不只會影響到咀嚼功能,也會變成口呼吸。若長期如此,恆牙長齊時,會引發牙齦炎和牙周病。重要的是要能夠確實閉上嘴巴,用鼻子呼吸。
 
這個時期之所以採用不自然的咬法,理由包括蛀牙、咬合異常、舌頭異常、吸手指等習慣,以及骨骼異常、鼻疾、扁桃腺肥大、外傷、生活環境等,其中又以蛀牙最常見。有蛀牙就無法正確咀嚼。不是能吃就好,為了能夠確實咀嚼,很重要的是不要產生蛀牙。
 
 
三歲前零蛀牙,為咀嚼力打基礎
 
蛀牙多的孩童,容易無精打采、缺乏幹勁。有一位三歲小女孩,因蛀牙而失去前牙。她無法用嘴唇順利進食。她不是用嘴唇去抓食物,而是整顆頭往前探,試著去吃。她無法做出細微的嘴唇動作,也無法吹熄燭火。由於沒有前牙,她也無法清楚發音。
 
增田院長在原本是前牙的地方裝上兒童假牙,並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咀嚼訓練,例如嘴唇按摩、發母音、尤其是噘嘴發「嗚」的聲音、用嘴唇夾住薄的東西並確實閉上嘴巴咀嚼、口腔體操等。此外,有時候,為了做「咬緊」的訓練,也會使用管子或橡皮障。
 
進行「咬」的訓練約一個月後,她學會了正確的咬法,變得可以吹熄燭火,也很會用吸管喝果汁。而且,臉上的表情也變得堅定自信。增田院長說,「透過乳牙確實地刺激腦部,可說是為那孩子的人生打好基礎。妨礙咀嚼的蛀牙對孩子的將來也有影響。正因為如此,三歲前不可以蛀牙。」有些母親認為,乳牙反正會換牙,就算蛀蝕也無所謂,但是其實之後的恆牙會延續乳牙的狀態。
 
 
經常咀嚼的幼稚園生有良好的計算能力
 
6歲時,最裡面的牙齒會長出來,這顆牙又名「六歲臼齒」,是第一顆恆牙,正式名稱是第一大臼齒。這顆牙齒是咬合和齒列的基礎,這顆牙齒會決定齒列。如果這顆六歲臼齒蛀蝕,或沒有長在正確位置,日後恆牙齒列會出問題,齒列不好,咬合咀嚼也會不好。
在這個時期,正確的咬法和吞嚥方式尤其重要。此時正值顎骨和咀嚼肌成長發育的時期,為了創造出恆牙的生長空間,正確的咬法和吞嚥方式不可或缺。
 
咀嚼會對腦部發展造成影響,此事對成長期的孩童尤其重要。在成長期間,恆牙開始生長之後,咀嚼肌會膨脹,藉由鍛鍊咀嚼肌,頭顱會不斷增大。運用可測量腦血流的正子斷層造影做研究,證實咀嚼可大幅增加腦血流量。腦部活化和提升學習效果有關。以幼稚園生為對象的比較研究得出的結果如下:食用需確實咀嚼的餐點的幼稚園生,計算能力比其他幼稚園生好。
 
增田院長說明,「齒下方的牙周膜,跟傳遞情報到腦部的三叉神經彼此相連。小時候若蛀牙,神經受到破壞,牙周膜會破爛不堪、感覺也會變遲鈍。這麼一來,三叉神經無法接收到足夠的訊息,腦部就不會活性化。」
 
連接到腦部的神經斷掉一根,會影響到孩童的運動和感覺,也會令他們缺乏幹勁。在發育期蛀牙,可能會對腦部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在成長期,好好咀嚼這件事,就如同充分攝取營養一樣必要。為了要確實咀嚼,最重要的是,不要有蛀牙。
 
 
咬合跟臉型、外貌大有關係
 
在人格逐漸成形的時期,臉型也會逐漸成形。咬合正確,臉會左右對稱,如果咬合不平衡,顎的位置偏向一邊,那麼身體也會歪斜。
增田院長的診察病例中,有一位顎左右錯位的男孩。當他踢足球時,球會飛到旁邊。在矯正好顎的位置之後,不只是他的姿勢變好,連踢出去的球也變得很直。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此時期視力下降的人變多和咀嚼也有關係。這是一項關於未充分咀嚼可能會導致視力低落的研究。調查對象為秋田縣學生,從國中生到短期大學學生均包含在內。結果發現,第一大臼齒的牙齒有三顆蛀牙以上的孩童,其視力比兩顆以下的孩童差;而經常吃堅硬食物的孩童,其視力比不常吃堅硬食物的孩童更好。由於眼睛被視為腦的一部份,或許,這個結果跟咀嚼讓腦血流量增加有關。
 
關於正確咀嚼的重要性,增田院長的說明如下:「『咬』會直接影響到健康、讓嘴巴周圍和臉更美,並讓我們得以享受美食。『咬』跟活力、精力、記憶力、運動能力、腦部血流等有密切關係。『咬』即腦、健、美、力。」養成「咬」的習慣會讓我們健康而長壽,此事自然不在話下。
 
 
 
 
口腔清潔、假牙能咬、能吃,是大人健康長壽的終極武器
 
 
無法進行口腔清潔的地震災區,吸入性肺炎病例劇增
 
口腔狀態惡化會導致吸入性肺炎病例增加。以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為例,地震後的避難所裡,有許多年長者因肺炎而過世。其中有相當多被認為是吸入性肺炎。
地震之後,有許多地區斷水。民眾因缺水而無法清潔口腔,連好好漱口都有困難,遑論刷牙。因此,有些人只好連續數日使用未清潔的假牙,並且在沒有清潔口腔的狀態下直接就寢,使得口腔內的細菌增生,而牙周病也更加惡化。另外,有些人在地震或火災時失去了假牙,因為無法順利咀嚼而出現吞嚥障礙。無法充分攝取食物的結果,會出現營養障礙和免疫力下降等情形,因此更容易罹患吸入性肺炎。
在2004年新潟中越地震,曾參與震災醫療的牙醫師記取了當年的教訓,在2011年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儘快協助災民徹底做好刷牙、漱口、洗假牙等口腔保健,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因此下降。
 
 
提振精神、維持活力的祕訣在「咀嚼」
 
有一位高齡106歲的人,能正常攝取飲食,健康過生活。他是福岡縣兒童成長支援中心椎實學園的前任理事長曻地三郎先生。他從75歲起使用全口假牙,沒有任何一顆牙齒是自己的,使用假牙三十年來,他每吃一口都會咬三十下。
大分縣佐伯市的齒科河原英雄醫院創辦人河原英雄院長如此述說:「曻地先生在牙醫之間非常有名,他是因假牙而變得年輕、健康的典型案例。據他說,裝上假牙之前,他無法順利地咬,健康狀態比現在還差。裝上假牙、每口改為咬三十次之後,變得愈來愈有精神、愈來愈年輕。仔細咀嚼能令大腦更有活力、更年輕,也令人健康長壽,曻地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30年前為曻地先生製做假牙的人,是河原院長的前輩、在福岡市開業的菅野明牙醫師和牙科技工師原田庸人先生。據說,他們當時就從專業的立場,強調年輕的祕訣在於「咀嚼」。儘管曻地先生在75歲就失去了全部的牙齒,並未能在80歲時保住20顆牙齒,但能正常咬的假牙讓他再度變得神采奕奕。
 
 
裝上能咬、能吃的假牙後,失智症狀減輕了
 
無法行走的輪椅人士在裝上假牙之後,變得能自行走路。經醫師診斷罹患失智症的人,在裝上假牙之後,記憶力變好、變得能好好說話。無法以口進食、靠鼻胃管灌食維持生命的人,在裝上假牙、變得能咬之後,坐起身來。這些案例絕非奇蹟,牙醫學上也都有合理的理由。
有一位住在岩手縣奧州市、罹患失智症的89歲女性,剛入住高齡者機構時有漫遊症狀,而且牙齒的情況相當差,幾乎完全無法咬。然而,裝上假牙,變得能咬以後,失智症的症狀減輕了。在裝上假牙之前,連要想起自己的名字都要花上一些時間,後來卻變得能立刻回答。
在河原院長的臨床案例中,有一位48歲患有腦血管障礙的男性,剛入院時,由於後遺症太過嚴重,他被認定今後應無法獨立生活,但在不斷進行復健和「咬」的訓練之後,他變得愈來愈有精神。而患者正值壯年也是提早康復的主因之一,但是效果之所以比只做一般復健更好,應該是採用「咬」的復健的關係。
另一則例子是關於一位脫離鼻胃管灌食狀態的102歲女性。她住在福岡縣的老人照護機構。她有長達三年的時間,無法用口腔進食,只能仰賴鼻胃管灌食。然而,因為她表現出想用嘴巴進食的欲望,機構就開始朝口腔進食的方向準備。醫師、牙醫師、護理師、口腔衛生師、管理營養師和職能治療師一起花了一年的時間,一邊進行口腔照護,一邊讓病患逐漸用普通的方式進食。據說,由於醫療團隊的精彩合作,患者進步到能一日三次用口進食,且能和職員對話。
這些案例所示,比起任何藥物或營養點滴,「咀嚼」的威力更大,能提振精神並令人恢復活力。
 
 
 
 
 
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做到「咀嚼十項目」
 
日本口腔衛生師會發表的「確實咀嚼十項目」如下,歸納出了咀嚼方式的重點。只要注意咀嚼方式即可,是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以輕易做到的保健方式。
 
1. 每一口都咀嚼三十次才吃下去。
2. 想要吞下去時,再咀嚼十次。
3. 要咬到食物的形狀消失。
4. 混合著唾液品嚐美味,然後才吞下去。
5. 不要用水幫助吞嚥。
6. 減少每一口的份量。
7. 吞下口中的食物之後,才將下一個食物放入口中。
8. 選擇有嚼勁的食材。
9. 每吃一口就把筷子放下來。
10. 一邊享受對話,一邊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ypa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