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志禹:錯愛孩子的4種方法
2013-11 親子天下雜誌 51期
曾任第三任政大教育學院院長
某校教師出缺,公開甄選新老師,有上百人應徵,經過筆試,只有少數幾位進入口試和試教。其中一位年輕女老師多才多藝且氣質優雅,試教時和學生互動良好,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選。不料決審會議中討論到這位應徵者時,有人說了一句:「喔!那位公主!」有些委員很好奇,就問:「什麼意思?」另一位教師委員解釋道:「這位應徵者是滿不錯的,不過她從報名開始,都是由她母親代勞。她母親陪考、買便當、揮扇子,不斷問我們時間、地點、程序、準備範圍等問題。所以,每次這位應徵者遠遠走來時,試務工作人員就會暗暗取笑說:『公主來了!』」
一、鉅細靡遺,連胡椒都要管
接著就有委員擔心:一個過度受照顧或溺愛的年輕人,能否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照顧他人的好老師?由於決選階段競爭激烈,些微疑慮就足以影響投票結果,果然這位應徵者以些微票數落選。她的母親可能沒有料到:她的過度關心,已經造成雇主的擔心。
這就是第一類型溺愛:過度保護,鉅細靡遺。
某系大學生為高中生辦夏令營,突然接到一個家長來電:「我的女兒不吃胡椒!你們有胡椒的食物要挑掉!否則要幫我女兒另外準備一個飯盒,她的名字叫做……」辦營隊的大學生急忙解釋:「我們都是外訂餐盒,不知道有沒有胡椒啦!不過我們會特別注意,如果有,會為您女兒另備餐盒啦!」但從此他們都叫那位高中生「胡椒妹」。
高中生難道無法處理自己的生活細節?美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時,只要經濟上不是太困難,大多喜歡選擇外州的大學,遠離家庭,尋求獨立,體驗難吃的食物,搞錯洗衣粉的用量,修理脫鏈的腳踏車……父母也大多鼓勵孩子追求獨立。台灣的高中生進入大學時,也有許多人喜歡遠離家庭住宿學校,但有些父母捨不得,導致選填大學志願時產生親子衝突。其實,擺脫父母鉅細靡遺的照顧,的確是培養獨立自主與生活自理能力的起點。
二、凡事替代,把責任攬肩上
早晨上學時間,小明踏進教室。老師:「小明!你的書包呢?」小明:「媽媽忘了幫我背上。」期中考結束了,老師發下考卷。老師:「小明!你怎麼退步這麼多?」小明:「媽媽忘了幫我複習。」
也有些父母常替孩子做作業,可能因作業困難且缺乏耐心教孩子,或因擔心孩子做得不夠好,分數輸給同學,乾脆替孩子做。結果孩子在旁邊打電玩,父母在孩子作業中奮鬥。其實,替代孩子做作業,是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也可能讓孩子背負說謊的羞愧感,孩子即使獲得高分也不覺得是自己的榮耀,獲得低分也不覺得是自己的責任。
這就是第二類型溺愛:凡事替代,弱化小孩。
三、偏心衛護,都是別人的錯
一位母親帶著一個大約幼兒園或低年級的小男孩,在麥當勞用餐;不遠處坐著一個長髮披肩的女郎,秀髮蓋在椅背上。小男孩很頑皮,跑過去玩弄那位女郎的長髮,女郎把長髮撥到胸前,顯示不願意。小男孩的母親走到女郎面前,全店的人都以為她要去向那位女郎道歉,想不到她卻開口說:「你那長頭髮有什麼了不起,借我兒子玩一下有什麼關係!」全店的人盡皆愕然。一位中學老師也在店裡,他招招手把小男孩叫過來,輕輕在小男孩的臉頰上打了一下,然後對那位母親說:「你的兒子臉頰好漂亮喔,借我打一下有什麼關係!」那位母親悻悻然、狼狽的離去。
這就是第三類型溺愛:偏心衛護,自我中心。
四、特權庇護,橫著走不講理
有一個小朋友在馬路邊用力搖撼一根公車站牌,有一個老師剛好從旁經過,對他說:「小朋友!這樣搖,會把公車站牌搖壞喔!」小孩的父親剛好從便利商店回來,聽到之後很不悅的說:「你知道我是誰嗎?我的孩子輪不到你管!」
有一個龐大財團家族,將孩子們送進明星小學,但孩子功課很差,上課都打混摸魚;老師不知底細,嚴格糾正;孩子仰起頭不屑的說:「你知道我爸是誰嗎?」這些孩子現在都長大了,也都繼承了龐大的家族事業,但有多位在監獄裡。
這就是第四類型溺愛:特權庇護,輕視他人。
有人問:為何富不過三代?為何皇帝子孫大多一代不如一代?答案主要就藏在「教育」兩個字裡面。富貴或權勢之家,若未能忘掉自己的身分,動輒溺愛、耍特權,則其子孫大多傲慢、恣意、唯我、惡用知識、輕視道德、不敬教師、不知人間疾苦,教師心中有愧,亦無可奈何。所以,希臘哲人才會提出「哲學家皇帝」的教育模式,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歷經人文、知識與技能的訓練,體驗生活的汗水與生命的尊嚴,培養勇敢的精神與獨立的智慧。可惜古今中外歷代皇帝少有如此培育自己的孩子,由於缺乏教育智慧,終究一代不如一代。
總的來說,溺愛就是讓人很膩的愛,或讓人溺死的愛。智慧之愛,要在保護中學放手,在協助中給自主,在關愛中有平等心,在慈愛中尊重他人。
【繼續讀】
詹志禹導讀《培養小孩的責任感》:導正小老闆的妙方 文/詹志禹
有位名人寫文章說: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而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這篇文章在網路上流傳很廣,其實這句話似是而非,因為一個家如果只有講愛而不講理,這個家很快就會分崩離析。
這句話的「講理」也許指的是「爭辯」或「得理不饒人」,那就有點道理。但無論如何,「講愛」與「講理」這兩件事絕不矛盾,應該要並存,本書的英文原名「愛與邏輯的教養」,充分表現親子關係當中理性與感性搭配的必要。
在我們社會的親子關係或教育系統當中,我看過太多的「愛與控制」、「愛與代工」、「愛與吹毛求疵」甚至「愛與毀滅」等現象,卻很少看到「愛與邏輯」的理想搭配,以下就是一些「愛與控制」的例子:
一個略帶寒意的冬天,一對母女正要出門。母親:「把外套穿上!」女兒:「我不會冷!」母親:「我叫你穿上,你就給我穿上!怎麼這麼不聽話呢!」她大聲吼。我嚇了一跳,不是因為這個母親很大聲,而是因為這個母親是個很有聲望的小學老師,而且這個女兒已經是在研究所就讀的年紀。
***
有一次我在電梯裡碰到一個學生,她讀會計系,但正要去登記「教育學程」,準備將來做老師。我問她說:「你喜歡做老師嗎?」她說:「不喜歡!但我媽媽一定要我來登記,因為她認為:女生很適合當老師。」
***
有個小男生每天放學後都要上安親班、上家教班、學一堆才藝。有一天晚上九點多了,他正在學胡琴,但頻頻打哈欠,顯得很厭惡的樣子。胡琴老師很同情他,也覺得教起來沒勁,就問他說:「你究竟對學胡琴有沒有興趣?」「不知道,你去問我媽媽!是我媽媽要我學的。」他回答道。
以上這些父母對於孩子可說非常關愛,但可惜剝奪孩子自主思考與抉擇的機會,所以是一種「控制型」的愛。
有些孩子會勉強順從,知道父母是為自己好,但內心卻又感到生氣或痛苦,長久之後會對父母產生又愛又恨的矛盾情感。
有些孩子會強烈反抗或離家出走。有些孩子在往後人生發展不順遂的時候,會回頭怪罪父母,因為當初是由父母強迫或代替做下的決定,而父母則會以「不孝!當初我是一片苦心」做為反擊。
持平而論,做決定的人要負責;這就是為什麼《培養小孩的責任感》這本書那麼強調提供孩子選擇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我們才能要求他負責。
做選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抉擇的人必須要思考(評估不同途徑的得失)和有勇氣(為後果負責),所以有些人想逃避自由,其實是為了逃避抉擇的煩惱和負責任的壓力。
提供選擇的自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提供者(父母或教師)需要思考並創造不同的選擇途徑,各種選擇途徑對孩子必須是安全的,對提供者必須是自己會喜歡或可接受的。
提供者也須要擁有謹慎冒險的勇氣:孩子有些選擇必須付出一些代價,但小時候付出微小的代價,可以避免長大後付出巨大的代價;父母眼光要放遠,雙手要放開,這就是《培養小孩的責任感》最重要的原則。
再來看一點「愛與代工」的故事,以下是我認識的教師遇到的例子:
早晨上學時間,小明踏進教室。
老師:「小明!你的書包呢?」
小明:「喔喔 ——!媽媽忘了幫我背上。」
期中考結束了,老師發下考卷。
老師:「小明!你這次怎麼退步這麼多?」
小明:「喔喔 ——!媽媽忘了幫我複習。」
這個母親顯然也很愛小明,只是代替孩子做太多工作,這就是一種「代工型」的愛。有的父母因為叫不動小孩,乾脆自己做比較快,就會無所不代(如代做作業、整理書包、照顧寵物 ……),結果造成惡性循環,又常抱怨小孩懶惰。其實,「每個懶惰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太過能幹的父母」。
以愛為基礎所造成的錯誤還有很多,《培養小孩的責任感》這本書提出「愛與邏輯」做為除錯妙方,的確有直指本源、明心見性的智慧。
「邏輯」在這本書裡面有多重而豐富的意義,它的第一層意義可以指抉擇與後果之間的自然因果關係,例如:外頭很冷孩子出門卻不穿外套時,這個抉擇的自然後果就可能是發抖或感冒。有愛的父母當然不會不擔心,但有智慧的愛不會說:「穿上外套!不要鐵齒!」(強迫),而會說:「外頭好冷,我要穿件外套,你呢?」(示範),或說:「外頭很冷,你要穿上外套或帶件外套?」(提供選擇)。
這類方式都比較尊重,而且邀請孩子學習思考和做抉擇。孩子也有可能堅持不穿也不帶外套,這時父母應該順著邏輯讓孩子去承擔自然的後果,即使萬一感冒,也屬謹慎的冒險,因為沒有人一輩子不會感冒,而小感冒也可能有助於身體免疫力的提升。當然親子都要付出一些代價:孩子可能要挨幾針或吃藥,父母可能要花時間照護,但是孩子可能因此學得思考、判斷、選擇、負責、自主等重要特質。這些特質將來對他判斷朋友、選擇職業、甚至決定終身伴侶,都有非常關鍵的影響。
「邏輯」的第二層意義可以指「合理」。當自然後果太嚴重時,父母基於安全理由,無法容許孩子體驗自然邏輯,就可以安排人為的、合理的後果讓孩子理解和體驗。
《培養小孩的責任感》這本書舉了許多很妙的例子,例如孩子揮霍無度、不知節制消費,父母就在家中設計類似銀行貸款的制度,讓孩子體驗貸款責任及銀行沒收抵押品的真實經驗。
例如孩子在大賣場盡情遊戲、吵鬧不休、不聽警告,因為他知道母親不敢把他單獨留在家裡,非要帶他一起出來購物不可;於是母親就事先約好朋友,在孩子重新玩起這個大賣場的鬧劇時,打電話請朋友過來把孩子帶回家中房間看管,這一招果然奏效。
這些人為安排的後果要頗為自然、合理、合社會邏輯,就能比一般常用的威嚇或體罰更人道、更有效用、更富創意。
在應用《培養小孩的責任感》這本書所建議的原則或策略時,可能要注意兩件事。
首先是文化差異問題:本書所提到的許多教養原則或策略都相當好,但是我們必須抓住它的基本精神,將表達出來的語言加以轉化,畢竟中文與英文的表達風格不同。
例如談到三代家庭,父母與祖父母的教養觀念有衝突時,本書建議父母要掌握自己的教養權、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要讓親子關係維持愉快而非義務、要釐清祖父母管教孫子的權限等。這些建議的確可以解決一些三代家庭的管教紛爭,然而在華人文化裡,這些建議的使用或表達方式要非常藝術化,要有很高的人際智慧,否則很容易引來「不孝」的指責和反擊,尤其中國媳婦的角色要比美國媳婦難為許多。
其次是「問題解決導向」的問題:這本書囊括四十幾種以上常見、典型的教養問題,並一一給予具體建議或處方策略。這對遇到教養困難的父母而言極為實用,但對沒有孩子的父母而言,可能會暗示「孩子簡直像一個小魔鬼」的印象。其實,孩子如果在「愛與邏輯」的氣氛下成長,一定會非常健康、可愛、講理、自主、負責。這本書蒐集了一大堆問題,只因為它是一本「問題解決導向」的書籍。
《培養小孩的責任感》很清楚的指出:沒有節制的愛,會產生很多問題小孩;要培養小孩的責任感,不是用嘴巴說「你要有責任感」就可以,而是要以身作則、示範負責任的行為;要使用積極思考的語言、選擇適當的時機說話、提供合理的選擇、要求孩子思考、安排自然後果等。
這些策略稍加修飾,其實就是基本的人際智慧。書中舉了一個很妙的比喻:當老闆做蠢事時,我們總是能夠在不傷害老闆面子、人格或自尊的情況下,巧妙地糾正老闆的行為。有孩子者,亦若是。
(本文作者為政大教育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