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吉澤久子
- 2015-12-4 台灣中文版出版
你想過未來二十年、三十年後的自己是什麼模樣嗎?
在人生的末班車上,伴侶、親人、朋友都可能一一下站離開,
當人生踏入晚年,開始休起「長假」,
漫漫假期,你想過該怎麼為自己活出開心自在嗎?
你,是不是也常有這種感覺:
●突然變得很任性,常被說很難溝通?
●光寫字、看報就覺得很吃力
●懶得打扮,整天在家穿著睡衣也不換
●覺得出去見人很麻煩,不想費心相處
●老後要和孩子同居才幸福?獨居老人=孤單老人?
●怕親友一一離去、怕被視為負擔
目錄
想任性而活就別想面面俱到
人生在世,除了有辦得到的事跟辦不到的事以外,也有介於兩者中間「努力的話就辦得到,但是也可以不用勉強自己的事」。
礙於人情世故的人際關係就是屬於這種努力的話就辦得到,但是也可以不用勉強自己的事。
婚喪喜慶及中元節、歲末年終、還有要寄賀年卡或紀念性質的派對等等,日常生活中充滿了這種礙於人情世故的人際關係。
隨著年紀愈來愈大,開始對這種沒完沒了,礙於人情世故的人際關係感到疲憊。話雖如此,突然要改變一直持續到現在的習慣,也需要相當大的勇氣。
我在年滿六十歲的時候,毅然決然地不再寫賀年卡,自行發表「退休宣言」。
這件事其實有以下的來龍去脈。
有一天,丈夫突然說:「我決定不要再寫賀年卡了。」
「相反地,從此以後我每天都要寄出一張明信片,昭告天下我明年不會再寄賀年卡了。」話是這麼說,但是他連一張明信片都沒寄出。結果每年一到年底,連同丈夫和我自己的份,我得寫上將近五百張的賀年卡。
由於我不太喜歡只有印刷的明信片,所以每張卡片都是自己親手寫的,但是年底光是工作就忙得暈頭轉向,還得大掃除。
結果就連晚上睡覺的時間都拿來寫賀年卡,寫到手痛得要死,睡眠也不足,簡直是整死自己了。
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我終於可以用「因為有這樣的緣故」為由放棄這件事,讓自己從經年累月宛如驚濤駭浪般的賀年卡地獄中解脫。
以我為例,近年來也經常在守靈夜之類的場合缺席。
因為如果是冬天的話,晚上出門很容易感冒,走起夜路來也很危險。當然也有想去參加聚會的時候,但是如果會場在不好前往的地方、或者是晚上的聚會,因為不安要素太多了,所以通常還是會婉拒。像這種情況,倘若勉強自己出門,萬一在夜路上受傷的話,不僅會苦到自己,可能也會給身邊的人造成困擾。
另一方面,如果是在飯店舉行的餐會,我通常都會出席。
可以在光鮮亮麗的會場上見到很多許久未見的人這點很開心,而且稍微打扮得漂亮一點,還可以為生活帶來調劑。
再加上飯店本來就是以招呼客人為主,所以人手也夠多。可以從大門口跳上計程車直接坐到家門口,就連晚上也不用擔心回家的問題。
計程車資是退休老人必要的花費。
丟掉那些人情世故,任性地只交自己想交的朋友、參加自己想參加的聚會,也是活得夠久的人的特權。
減法的人生有時候也挺痛快的
在年華老去的過程中,有人感嘆體力不若年輕的時候強健、容顏不若年輕的時候姣好,基本上這些已經失去的東西是不太可能再回來了。
以我為例,隨著年老力衰,就連一些簡單的家事也變得困難重重。
六十多歲的時候還可以提重物、還可以爬上梯子把卡在屋頂上的垃圾清乾淨,就連打赤腳洗陽台也不是什麼苦差事,但是現在就連彎下腰去擦地板都辦不到。
此外,踮起腳尖要拿放在高處的物品時,不是快要摔倒,就是無法站穩身體,非得手忙腳亂地抓住什麼東西才能穩住身子。用吸塵器吸地板的時候,只是輕輕地一轉身,腰就去撞到桌角……諸如此類的事情不斷發生。
還有像是無法用菜刀切一整顆南瓜,煎蛋的時候沒有力氣舉起平底鍋。因為是自己一直以來擅長的事,所以才更不能接受。
然而,在經歷這些變化的過程中,我慢慢地發現一件事,與其每一次都陷入沮喪,
拚命地想要找回已經失去的活力,承認這也是自己的一個面向,在精神上不是健康許多嗎?
自我獨立的老人超酷
我們都稱丈夫的母親,也就是我的婆婆為「奶奶」。
婆婆出生於明治十六年(一八八三年),是室田善文外交官的女兒,長大後嫁給阿根廷大使古谷重綱,成為大使夫人,旅居於秘魯和英國等地,後來和丈夫的部下墜入情網,以離婚收場。
五個孩子都由丈夫撫養,婆婆再婚,幸福美滿地和第二任丈夫在逗子生活。
我們夫婦常去婆婆的家打擾蹭飯吃,不管什麼時候去,婆婆在逗子的家都像新婚家庭一樣,整理得非常乾淨,「爺爺」和「奶奶」兩個人感情融洽地緊挨著彼此,是會讓看的人忍不住微笑起來的光景。
當孩子們舉行家族聚會的時候,爺奶兩人總是會受到邀請,並且連袂出席。
婆婆絕不是任性的女人,而是堅持自我風格,不卑不亢、積極進取地過日子,既迷人又時髦,不只是自己的孩子,就連孫子們也很仰慕她。
後來,與她相伴的爺爺去世了。
周圍的人都很擔心當時已經七十四歲的婆婆變成孤零零的一個人,但是丈夫的弟弟綱正先生那邊人手不夠,我丈夫身為長子,便提出一起住的建議。
我也覺得那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了。更何況我在看到婆婆的生存之道和生活之後,就覺得應該可以和這個人一起生活。
然而,婆婆卻說出令人意外的話。
雖然在昭和三十年代的時候,一提到住進養老院,就像從孤兒院長大一樣,是悲慘的代名詞,但婆婆還是在老伴死後,就馬上毅然決然地宣布要去養老院。看到她那種一點猶疑也沒有的凜然態度,我又更崇拜婆婆一點了。
「這或許是個好主意。」古谷在考慮到婆婆的心情,先丟出這樣的開場白,然後再提出和我們一起住的建議。
最後再補上一句:「我們不是要否決奶奶的計畫,只是能不能換個想法,萬一同居之路不可行,再考慮去養老院好嗎?」婆婆看起來有些開心地點頭同意了,沒多久就開始展開三個人的同居生活。
倘若婆婆當時是一臉理所當然地認為老後就是要由孩子們照顧,不由分說地賴上來的話,結果又會如何呢?周遭的人還會希望她來自己家裡住嗎?
我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婆婆可以自食其力,生存之道充滿了令人傾慕的魅力,大家才會自然而然地想要對她伸出援手。
正因為婆婆具有這種乾脆的精神,無論和哪個年代的人聊天,都能沒有代溝地樂在其中,受到所有人的敬愛。
與婆婆同居得到的收穫
「奶奶」來我們家的時候,我才四十多歲,婆婆卻已經七十六高齡了。我想光是聽到要和婆婆同居,應該就會有很多人覺得很辛苦。但是我們在同居的過程中,從未發生過所謂的婆媳之爭,在這個時代或許可以說是彌足珍貴的關係吧!
舉例來說,婆婆會數落古谷「真是個邋遢的人」,我也會順勢說:「就是說啊!」然後婆媳兩人一起說我丈夫的壞話,藉此抒發彼此的壓力。
另外,婆婆利用在國外生活培養的英語能力開班授課,所以我們家經常會有年輕的學生們進進出出。
婆婆會對等地和那些人講話,面對她的長子、我的丈夫也從不依賴,而是以一板一眼的態度相處。近距離觀察擁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觀和心裡的那把尺,既時髦又迷人的婆婆,我也開始希望幾十年以後的自己也能變成這樣的人。
和婆婆同居之後,我特別注意一件事,那就是要讓她好好地攝取均衡的營養。「因為久子都會給我吃一些滋補的東西,所以我也要全部吃光光喔!」婆婆也確實地接收到我的用心,每餐都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或許也因為這樣,婆婆總是年輕又充滿活力。
我很愛這樣的婆婆,把她當成很迷人的同性前輩尊敬著。而且在一起生活的過程中,我從她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想這些全部都會成為我人生路上的寶藏。
「求知欲」所帶來的幸福
「年紀愈來愈大,朋友反而愈來愈少,所以最好能有可以一起學習的朋友」。
這是丈夫在六十多歲的時候想到的事,於是他把朋友和熟人都叫到家裡來,開始針對歷史及文化發表研究等等。
這便是「群聚之會」。
直到現在,每個月還是會有十幾個人聚集在我家,針對各式各樣的主題進行研究,並且在眾人面前發表。開完讀書會以後還會接著開餐會。
以我為例,過了九十歲以後就開始以傾聽為主,把身體狀況視為第一優先,一旦身體不適就會停止自己的研究發表,但是一次也沒有想過要結束這個持續了四十年以上的聚會。
人不管活到幾歲,學習到新的東西還是會非常令人振奮,包括年輕人在內,和知心的伙伴們一起共度的時光,都能讓生活變得更精彩。
丈夫似乎認為「重視老後的生活,是利用那個人的人生中確實擁有的東西,繼續和社會產生連結」。
所以即使年華老去,「這麼一來就能為別人做出一點貢獻」的想法也會成為那個人的生存價值。
一起生活的婆婆曾經是外交官的妻子,在海外住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英文能力非常好。來我們家住的時候雖然已經是七十多歲的高齡,但丈夫還是建議她:「為了讓老後活得更有價值,要不要教英文?」
婆婆一開始有些猶豫,但是實際在家裡開起英語教室,來了一群年輕人以後,她的表情變得愈來愈有活力。剛好在那個時候,有個朋友的女兒想去法國,婆婆也會一點法文,所以便教她英文、法文和那邊的禮儀。不知不覺之間,學生愈來愈多了。
有一次,婆婆突然說出這樣的話:
「我是在倫敦學會的英語,而且已經是五十年前的事了,所以不曉得現在的英語,想再去一趟倫敦看看。既然要教別人,就得知道現在時下流行的語彙才行。」
我們都被她的發言嚇呆了,同時也很佩服居然有人年紀已經這麼大了,還能這麼積極進取地過日子。最後雖然因為預算不足,去不了倫敦,但婆婆還是把每個月領到的學費存起來,去向一位英國女性學英文。這事發生在她八十三歲的時候。
當然,過程中也發生過不幸的事。
那就是婆婆的長女文子女士去世了。雖說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畢竟文子女士的年紀也大了,也不是毫無心理準備,但婆婆肯定還是哀痛逾恆吧!
重新開課,妳覺得呢?」我馬上就說:「當然沒問題。」
雖說上了年紀以後,孩子們先走一步將是多麼大的打擊,但是成天唉聲嘆氣、茶飯不思又能怎樣呢?
像這種時候,幫助婆婆重新振作起來的,其實還是教英語這件事。我從婆婆身上學習到擁有工作的人可以有多麼強大、責任感又是什麼東西。原來受人期待、被人依賴是這種感覺。
我身邊也有一些人是每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只會長吁短嘆地說:「今天都沒有人打電話給我,也沒有人來看我。」
此時此刻的我,反而更感激都沒有人來找我、也沒有人打電話給我的狀態。因為這樣我才能集中精神,專注在工作上。不過,萬一我沒了工作,說不定也會在一個人生活的寂寞中滅頂。
開始覺得自己變得有趣
「我從未想過自己會變成老人這件事,所以隨著年紀增長,重新認識的自己真是太有意思了。每天都能跟素未謀面的自己相處,發現老去原來是這麼回事啊!真是太有趣了。」
丈夫晚年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當時我還意會不過來,現在已經能夠完全感同身受丈夫這句話的意思了。
一言以蔽之,我認為現在的自己變得有趣多了。
不過,跟丈夫的意思略有不同,丈夫是從健康開始衰退之後,急速地感受到「老化」這件事,認為遇見老化的自己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而我一直很健康。當然也經歷過年紀增長的變化,甚至會想要對自己說聲:「初次見面。」但是對我來說,老化最大的變化,其實是一個人送走婆婆和丈夫之後,二十四小時都是自己的時間這件事。
這是從六十六歲開始,第一次得到的幸福。
以前會基於「為了丈夫」「婆婆會很高興吧」的理由或義務感而採取行動,現在已經不需要這麼做了。
雖然每個月還是要交一次稿,雖然只有一個人也還是要做家事,但這全都是為了自己。
失去了禍福與共的家人,也失去了為別人努力的動力固然是事實,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得到了「自由」。
我沒有孩子,所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從未感受到孩子的存在,也不曾想過老了以後要靠孩子照顧,
就算旁人有時候會說:「沒有孩子很寂寞吧?」對我也不曾造成什麼特別的影響。
以垂直的關係來說,我現在的確是孑然一身,所以不用為現實生活中的瑣事感到心煩,
也不會因此就感到孤獨,期待心直口快的客人來家裡玩,
會特地準備好茶點或餐點招待,
有時候也會有工作上的人上門。
自從妹妹過世以後,外甥和姪兒似乎就把我當成母親看待,
視為家族的中心,而我和他們的孩子也都相處得很融洽,
所以水平方向的家人倒是不虞匱乏。
其次,以前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要是對話中蹦出自己沒聽過的單字,
為了不讓對方發現自己的無知,並不會問對方:「那句話什麼意思?」
而是回家自己查。或是為了不在人前露出疲憊的表情,總是把神經繃得很緊。
如今,我已經能夠接受自己最真實的模樣,
告訴自己:「不用那麼逞強也沒關係喔!」讓自己活得從容自在。
對我而言,那是「老了以後第一次遇見的自己」。
而且打從心底為過去絕對想像不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感到興味盎然。
當現實生活過得自由自在,心靈或許就能變得比較從容吧!
也可能因為年齡的關係,想法上開始出現了一點一滴的變化。
首先是敢毫不猶豫地說出自己辦得到的事和辦不到的事,
與他人相處也不再顧慮一堆有的沒的。
我不曉得自己還剩下多少時間,
但是應該要好好地活出自己的本色、充分地享受自由、把每一天都過得津津有味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