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01日
文: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在網路上,使用匿名,改為代號,化作另一個身分,
總是容易讓孩子不自覺地越過平時自我要求的界線。
膽子大了些,說話衝了些。考量少了些,踩線多了些。
透過網路的即時性、方便性與穿透性,
很容易讓孩子少了更深刻的自我覺察,
而迅速地化為影武者,透過網路來攻擊與霸凌對方。
小心虛擬讓自己越界
虛擬,讓孩子自以為沒人看見自己所為的假象。
這一點,是需要被打破,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明確讓孩子知道,任何的網路留言,縱使自己匿名躲在房間角落的螢幕前。
網路警察要登門找上你,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小心,敲門聲,可別嚇著你。
無法想像的病毒擴散
或許,孩子以為自己很快地把威脅的留言,或不雅的照片很快地刪除。
這樣就神不知,鬼不覺,沒人知道自己的任意所為。
但很抱歉,請讓孩子了解網路世界,
那股無法想像如病毒擴散般的效應。
雖然,你刪除了。
但在這之前,卻可能被無止境地分享、再分享,流傳、再流傳。
停格,自我覺察
面對螢幕與鍵盤,面對霸凌之心蠢蠢欲動。
在複製、貼上、按下Enter鍵那一剎那,
孩子是需要停格—停下來,好好覺察自己當下的動作。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按下Enter鍵之後,滿足了霸凌的慾望或衝動。
但同樣地,自己也將面對隨之而來的法律與責任。
不可不知的法律責任
孩子或許很難想像,自己按下Enter鍵之後,
隨之而來的法律責任可能將排山倒海而來。
「可是在這之前,我並不懂法律啊!我怎麼知道後果這麼嚴重?」
很抱歉,縱使你有許多因為無知所帶來的委屈。
但終究還是得面對不可不知的法律責任。
隨著網路霸凌的形式殊異,相對地就牽動著不同的法律責任。
請讓孩子知道,公然侮辱罪、誹謗罪、恐嚇罪、妨害風化罪
或妨害秘密罪等,小心隨時上身。
與其讓法官來讓孩子懂,倒不如父母先讓孩子自己知道法律的概念,
以喝止或消弭自己原先想霸凌的念頭。
提醒孩子,不要誤踩法律而和自己的未來與自由過不去。
以靜制動:面對網路風暴
當孩子面對網路霸凌的言語威脅時,提醒孩子以靜制動,
切記先不做任何留言或回應。協助孩子將對方的網路留言或圖片,
按下鍵盤上的快速鍵Print Screen(即鍵盤右上方的PrtSc SysRq鍵)
將畫面擷取及儲存下來,以做為後續保護自己及介入處理的證據。
敏感教室裡的風吹草動
當網路霸凌在班上或校內流傳,無論是霸凌者、被霸凌者
或知道網路霸凌訊息者在班上。
建議老師平時多敏感及留意班上同學間的一舉一動,
因為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助於讓我們有機會
在最快時間了解及掌握網路霸凌的狀況。
畢竟,關於網路霸凌,孩子們不一定會讓你我知道。
調整與修正網路行為
當孩子是網路霸凌的始作俑者,
在你驚訝、羞愧或怒不可抑的情況下,
可能斷然決定將孩子的電腦、網路、手機或
任何3C產品予以限制、沒收或移除。
但說真的,如此禁止使用的做法,卻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反正家裡沒有,走出家門即垂手可得。
3C產品與網路本身沒有錯,錯在於孩子使用這些媒介的方式。
因此,與其制止,倒不如,讓孩子重新調整使用這些媒介的行為與態度。
當然,先前容易讓孩子流連,
與誘發孩子出現網路霸凌的社群或遊戲網站,
是需要我們大人的篩選與過濾,
特別是當孩子的網路行為無法自律時。
文章摘自《爸媽忘記教我的事?──愛朋友也愛自己,教孩子受用一生的人際力》寶瓶文化 王意中著
作者簡介
現任: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
經歷: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
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國軍802總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