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 風傳媒
北京祭出「窮台」大招─讓台灣企業連根拔起的「台企類股」
這是最厲害的「窮台」大招!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27日說,要推動台企在中國上市,希望未來能在大陸股市形成「台企類股」。不知蔡政府是否警覺,這招堪稱是對岸「窮台」的大招,台灣該好好應對,否則後果恐怕會非常「慘烈」!
在蔡政府上台後,對岸有所謂的「窮台」策略,即以各種政策讓台灣經濟逐漸下滑、枯萎,讓蔡政府對內失去民心,對外更難有抗衡本錢。縮減觀光客、終止採購團、淡化兩岸產業合作平台、擱置貨貿談判、阻撓台灣對外簽FTA等等,都有此含意在內。而推動台企在中國上市,則堪稱各項手段中的「大招」,其傷害與影響很可能遠遠比其它「小招」(一般招式)來得嚴重且厲害。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日,各國企業不論是出口銷售的重心、或是生產基地的配置,都可能與母國關係越來越淡,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跨國大企業,其市場與生產基地時常以海外為主。例如美國蘋果公司,在其每年1880的營收中,有三分之二左右來自美國本土以外,至於硬體生產基地,來自美國本土的比重更低到個位數字。
但全世界所有人都知道、也視蘋果為一家美國企業,並未因其市場多在海外而不被視為美國公司,更不會因其硬體生產大部份在中國,而把蘋果歸於中國企業。原因很簡單,對金融界與產業界而言,公司在那裡掛牌,根就在那裡,也是視為該國的企業。
也因此各國政府除了都盡力要留下「血統」上算是本國企業者,在本國市場掛牌外,更要想方設法吸引國外企業來上市掛牌。因為留下本國好企業掛牌,算是讓其把根紮在國內,吸引海外好公司來掛牌,則可吸引外資來投資,讓市場更活絡;市場活絡讓本益比高、就會有更多企業(不論是本國或海外)願意在此掛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至於掛牌企業帶來對資金、法務、會計及其它相關專業人才等的需求,則更不在話下。
因此,對岸要「推動台企在中國上市」,甚至立下未來要在大陸股市形成「台企類股」的目標,對台灣的影響─從經濟、產業到股市、甚至人才進一步的流失,當然重大且深遠,因為基本上都是「連根拔起」。而更不幸的是,在這方面台灣原來就已居劣勢,在對岸有「政策鼓勵」之後,情況恐怕更嚴重了。
其實,類似這種捨台股就陸股的情況,早已發生,去年包括聯發科旗下匯頂、亞翔旗下亞翔集成在A股掛牌後,股價狂飆;鴻海集團旗下鵬鼎控股決定在中國掛牌。今年到目前為止,台商共有三家登陸A股,因此A股的台商數量已經達到28家;此外,也已經有多家台商正在排隊等待審核。企業對掛牌地點的選擇,各有其不同策略考量,但市場大、成交熱、本益比高,是永遠不變的基本條件。中國股市本益比遠高於台股,成交又熱絡,聯發科子公司匯頂掛牌後飆漲,其市值甚至才上市就超越母公司聯發科。
相較赴陸股掛牌的熱潮,台股算是「斯人獨憔悴」,新掛牌公司數量就不如預期。安永會計師事務日前發佈「2017年全球暨大中華地區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調查報告」,報告就指出原本預期今年國內上市櫃IPO家數會有50-60家之譜,結果只有37家,其中新上市者只有17家。不論是家數或籌資金額,都比過去掉了3成以上,主要原因當然就是受到陸股影響。
除了少數企業會有所謂的「第二上市」外,基本上企業IPO是百分之百的「零和遊戲」─在這裡上市了就不可能在那裡掛牌;兩岸股市的冷熱程度、基本成交量、整體本益比都有相當的差距,先天上企業就容易傾向捨台股就陸股。而要掛牌的台商企業,又多是以大陸為主要、甚至唯一生產基地與市場;一來台商回台掛牌擔心要面對許多無謂的政治干擾與審查,二來「就地上市」更合效益。這些都讓台股相對陸股,競爭力日益下滑。
而在對岸說出「要推動台企在中國上市」的同時,香港交易所在本月中決定,開放無營收、無獲利的創新研發生技公司在主板掛牌上市,綠委郭正亮就指台灣生技公司可能在2018年爆發出走潮。事實上整體來看,未來兩岸股市的「翹翹板」情況恐怕更明顯,出走者恐怕遍及各產業,大家一起「連根拔起,攜手出走」。
看到危機了嗎?有因應對策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