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2015年11月13日
作者: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鄧惠文:接受公婆或岳家資助買屋,
又擔憂長輩挑剔、給太多意見,
小家庭與長輩之間的界限,該怎麼劃分,避免造成心結?
聽說現在老人家做財務規劃時,不少人會規劃一份給孩子的買屋基金,
因為一般上班族出社會想要買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年輕夫妻接受長輩資助買屋的頭期款或房貸,
卻抱怨長輩意見太多,挑剔房子的地段、裝潢、家具、擺設,
兩代之間的溝通發生許多困難。
有個真實個案是這樣:爸媽拿了五百萬元資助兒子、媳婦的買屋頭期款,
兒子媳婦問長輩,對新屋裝潢有沒有建議或提醒?
長輩說:「不用、不用,你們的房子自己處理就好,也不用留房間給我。」
新屋落成那一天,住在南部的長輩要北上參觀,
忽然打電話問媳婦:「你們家有幾個杯子?」
媳婦答:「夠用啊,有五、六個。」
婆婆回:「沒有捏,我們這裡總共有十二個人啦!」
原來婆婆包了一台遊覽車,邀請了阿姨、姨丈、表哥、表嫂等
親戚來台北「逗熱鬧」,大家慎重其事帶了禮物,
專程來參觀老夫妻存了一輩子養老金給兒子買的新房子。
參觀新屋時眾人發現,有一間還沒放家具,婆婆一看充滿喜悅,
阿姨問媳婦:「這間是要給你媽媽上來的時候住的嗎?」
媳婦說:「沒有,那是我的工作室。」
所有親戚的表情瞬間結凍,後來兩代衍生出許多的溝通問題和心結。
別忘了照顧長輩情感面
西方社會對於一個人成年之後應該離家獨立、
與父母界限分明這件事很有共識,但台灣社會並沒有。
如果年輕一輩明白的問長輩:
「我們拿了頭期款,是不是要留一個房間給你們?」
爸媽一定說不用、不用,現在房子都那麼小,公設那麼高,
扣一扣就沒空間了。
但是,當新屋果真都沒有留長輩房間的時候,
父母親臉上的落寞,又讓人非常震撼。
我自己認為,當你拿了爸爸媽媽的資助,
房子就不可能不讓爸媽介入,
你基本上就已經同意他們在你的房子有一席之地。
年輕夫妻也不能天真的以為,爸媽怎麼說、心裡就真的是那樣想。
因為人都有理想跟情感兩面,父母的理想是對孩子付出、無所求,
但是情感面上當他們看到,孩子的未來版圖竟然完全沒有他們的時候,
內心是很需要調適的。
我們很希望爸媽跟我們互動,不要一張口就批評,
可以考慮我們的自尊心;
但反過來,我們更常忽略了也要照顧老人家的感情。
記得大學時我諮商過一位心理系學生,他跟母親不斷吵架,想搬出去住,
媽媽認為他還在讀書,沒時間分心洗衣服、弄飯吃,
要他繼續住在家。
兒子跟媽媽說:「你自己的更年期、空巢期問題要自己解決,
不能藉由控制我來逃避老年問題。」
媽媽被激怒後要他搬出去,
兒子正中下懷的說:「那我搬出去,你要幫我出兩萬八千元的房租。」
媽媽不願意,要他自己想辦法。
這位學生向我抱怨:
「老師,我媽媽都不真心支持我,她都不給我錢讓我獨立。」
學生的最後一句話,讓我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開導他。
我只能順著他的邏輯反問:「所以你的獨立,不包含經濟獨立嗎?」
大學生這樣想讓人訝異,但是夫妻都已經成家立業、搞不好也有孩子了,
還寄望父母給你資助,且要資助得乾乾淨淨。
你的錢給我獨立,但是不要干涉我,
這樣的心態絕對會在父母和子女之間造成傷害。
留一間客房,是做人的藝術
如果你要跟父母拿個幾百萬元,表示這幾百萬元不好賺,
當然也是用他們青春歲月辛苦換來的,
不管父母的錢是自己賺還是股票贏來的,你都得佩服他們的能耐。
我建議,如果做得到,就做一個情意,再讓父母自己決定是否需要,
這是一種做人的藝術;或者弄一間叫做「客房」,
擺放可以活動的像是沙發床,平常可以收到牆壁上,
長輩來看就拉下來當做一張床;
長輩要是不常來,這個房間平常就可以當遊戲室、放書桌,彈性運用。
諮商經驗中,我認為「自主性」的問題經常只是一個面具,
裡面藏的滿是恐懼。怕長輩來管房子格局、裝潢的心態只有一種可能,
就是「怕長輩真的來住」,怕住在一起不愉快,也怕不自由;
但是我認為,要達到理想中的小家庭獨立,經濟上也要獨立啊!
如果小家庭因為種種狀態真的無法達到理想的經濟獨立,
但又非常需要界限的感覺,可以自問買屋的標準是否可以更有「現實感」一點,
比方只買得起二十坪、地段又沒那麼理想,但可以不用靠爸媽。
如果想過高品質的生活,選擇去「靠」了爸媽,
就要知道你還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獨立,這是有情緒的,
你自己要去處理那個情緒,不要把「不能獨立的挫折感」轉嫁在老人家身上。
跟老人家拿錢買房子這件事,本身就喚起我們的挫折感,
人在低自尊、低自信狀態下,老人家再隨便給一點意見,
就很容易反彈,但很有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反彈的。
其實就實際面來說,很多長輩在出了意見之後,
很少會拿著放大鏡檢視結果,
小夫妻也有很多應對方法可以蒙混過關,
如「我有跟設計師說,可是後來怎麼變成這樣呢?」
只要人的自尊沒有被攪亂,長輩的意見基本上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採訪整理│李宜蓁)
【完整文章請見《親子天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