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關於收錄此篇的起點:
這是一個互相影響的世界。
某個人想影響另一個人,例如老闆,其實就是想攀附著權勢,變成可以操縱同事的角色。
這是今年7-8月某新進同事給我的感受。(i'm keeping from that one)
---------------------------------
2014-08-08 20:22 整理‧撰文 張良姿 (經理人雜誌)
凱文‧霍根(Kevin Hogan)提供了幾個發揮影響力的技巧,
引導他人在做決定時,能朝你想要的結果進行。
1. 改變預期心態
當你走進某間辦公室、餐廳或是別人家裡,你對於那個環境中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都會有特定的期待。同時,當你走進門,看到你的那些人,
對於你將如何影響他們也會有預期心態。因此,你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對方的預期心態」,
消除他們覺得會受你操弄的猜疑。
你可以在對話中,早一點開始使用「疑問句」,讓對方覺得你正在放棄這場對話的控制權,
這樣他們才可以掌握住發言權。
例如:你希望和主管爭取增加行銷計畫的預算能夠獲得認同,
不用試著說服老闆你的點子有多麼驚奇、有多棒。
你只要問他:「這個行銷計畫完成的時候,您預期看見的結果是什麼?」
然後告訴他,為了達到他想要的目的,你需要額外拿來運用的錢是多少。
2. 製造失去的緊張感
人會恐懼損失,而且無時無刻都在想失去的東西。
所以,你要做的是刻意引誘對方考慮「潛在的損失」,
讓對方清楚知道,不和你做生意「會失去什麼」,
然後技巧地用生動的敘述方式為他們清楚指出,
如果不和你做生意,他們可能將遭遇的損害是什麼。
例如:「在美國,今年面臨死亡的人當中,
有七成將成為殘廢……如果你永久失能,沒辦法工作,你的家人該怎麼辦?
更何況家人還得支付照顧你的費用。如果你購買保險來防止這樣的巨大風險,
就可以避免失掉一切,並且無論你發生什麼事,還是能維持良好的生活水準。」
3. 問對問題,就能讓對方說好
當你詢問對方「是否打算採取某種特定的行動」時,
比起從來都沒有被這樣問過,他們更有可能會照著你的詢問去做。
舉例來說,如果你問某人:「在聖誕節之前,你會買Mac電腦嗎?」
再問另一個人:「在聖誕節前,你會買電腦嗎?」
第一個人會比第二個人更有可能買一台Mac電腦,
而第二個人會比什麼都沒問的人,更有可能買一台電腦。
一旦你問出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之前,
對方腦袋裡就會有一個「內心角色」在幫著你。
內心角色的工作,就是確定「聖誕節前買電腦」是不是完成了,
它會引起你內心的平靜,不停嘮叨買電腦這件事,
直到聖誕節結束,或者你買了電腦,那些嘮叨才會消失。
4. 同理心
鏡像神經元可說是同理心的核心,而同理心確實是影響力的核心。
當你看著另外一個人、聽他說話、感覺他,鏡像神經元就會啟動,
並向你解釋這個人正經驗著什麼樣的事。
同理心可以說是影響他人時最重要的一項因素。
同理心指的是:你可以從另一個人的觀點,來感覺與觀看他們的生活。
如果你做得到,就會有影響力。藉此,你可以和對方建立起強烈的密切關係,
這種關係是你提出建議的基礎,還能讓你有顯著的分量。
如果你沒有辦法體會別人的感受,那麼你永遠都不會是真正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
想和別人產生聯繫的方式就是發揮同理心。你可以問問自己:
「現在這個人的感覺是什麼?」把這樣的意識擴大,不要只局限在眼前的某件事,
要去意識「每一件對方已經讓你知道的事情」,因為這些事在他們生命的不同層次中仍繼續進行著。
延伸閱讀/影響力從何而來?運用六大心理戰術,讓人心動且馬上行動
(本文取材自《優雅的影響力》,大寫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