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 (已於2016-09更新)

 

大多數父母會發現,孩子開始出現「說謊」行為,大約是在三歲左右。

五歲半以下孩子的說謊原因,通常可以簡單分成兩大類:

一種是是編造不曾發生過的事(Tall Tale);

另一種則是希望自己沒有做過某些行為以逃避懲罰,或是想要達成某些目的

虛實不分的非事實性言語

虛實不分是學齡前孩子出現說謊行為的主要原因。

三到五歲孩子正處於想像力快速發展的階段,尤其四歲半左右。

在難以區分想像與真實世界的情況下,孩子常會編造故事,說出與事實不符的內容,

而且他們會認為自己所想像的事情是真的(Wishful Thinking)。

其實這些編造故事的背後,往往透露出孩子的期望。

例如,明明沒去過迪士尼樂園,卻跟同學說自己昨天去了迪士尼樂園;

或是告訴同學,他在他家後院看到一頭好大的獅子,

這些編造的故事都與想像力發展、對虛實分辨不清的能力有關。

三到五歲的孩子想像力豐富,當他們說出與事實不符的內容,並不是刻意說謊,

而是認為想像世界是存在的。

如果父母以大人的眼光來看,將與事實不符的言語都視為說謊,

就會覺得五歲半以下的孩子經常在說謊。

 

參與想像但不鼓勵

 

五歲半以下的孩子出現這類說謊行為,絕大多數是因為虛實不分,

所以父母不要把它當成偏差行為或人格問題來處理,

應該以就事論事的態度來面對。

通常孩子說出這種想像式言語時,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內心的期待,例如想去迪士尼樂園、想看到很大的獅子。

 

以我班上的孩子為例,當孩子告訴我:「昨天媽媽帶我去迪士尼樂園玩」

但我清楚知道沒有這件事,我不會說:「哇!好棒喔!」

因為若大人過度反應,反而會鼓勵和強化他這種行為的出現。

我的處理方式是告訴他:「你很想去迪士尼樂園玩對不對?

所以你想像了去迪士尼樂園玩,那麼玩了些什麼……」

我會先用很清楚的直述句,讓孩子知道他很希望去樂園玩,所以想像了自己去樂園玩,

接著才問他玩些什麼,讓他在逐漸發展區辨虛實的過程裡,

也感受到成人對他想像世界的尊重。

 

運用想像力將不存在的事物變成真實想像,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特性。

父母一方面不能不處理,而導致日後孩子真的養成說謊習慣;

一方面也要導引他了解想像力是珍貴的,大人喜歡他的想像力、願意參與。

上述處理方式的優點,在於孩子不會認為大人是在戳破他、指責他,

甚至讓他感受到想像力是錯誤的。

而大人在參與他的想像世界時,也達到鼓勵他發揮想像、幫助想像力發展的效果。

等孩子五歲多之後,可以漸漸區分出真實和虛幻,

這種非事實言語的出現,也就會逐漸遁形了。

 

相反的,如果大人劈頭就說:「你騙人,那是假的。」立刻給孩子貼標籤,

在分不清真實與想像的階段,

會讓他以為自己的想像是錯的,反而扼殺了想像力發展。

 

透過謊言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孩子說謊的另一種最常見原因,是基於「害怕被責罵,

希望這一切都沒有發生,所以他就認為真的沒有發生」的心理。

例如,當孩子打破玻璃杯,他知道大人會生氣,因為害怕被懲罰,

就希望是他人或他物打破的,而真的相信是如此。

 

類似這個型態的不實之言,還有是基於希望得到他想要的事物,

例如為了想買太空超人的玩具,即使媽媽不答應,

卻私下告訴爸爸已獲得媽媽的同意。

 

父母若發現,孩子經常說這類謊話,而且大多是因趨利避害而不敢說實話,

大人必須先檢驗自己到底是以「抓謊」或是「強化說實話」的態度,

來處理孩子這類型的謊言?

前者會讓孩子因為怕被抓,只好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方式,繼續說謊。

但後者,卻會讓孩子養成勇敢選擇說實話、而且負責任的習慣。

所以大人要自我檢討:為什麼孩子需要一天到晚說謊?

是不是孩子成長的環境不能讓他產生安全說實話的信任感?

是不是大人沒有提供鼓勵孩子說實話的環境?

因為一個在鼓勵說實話(而非害怕被抓)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實是敢於說實話的;

但如果孩子發現每次說實話,只會挨罵挨打,

他為了保護自己,自然會編織許多謊言以求得生存。

父母應提供孩子一個敢說實話的安全環境,讓他不怕說實話、選擇說實話。

 

使用直述句切入說謊事件

 

面對孩子因為害怕責難而說謊,我建議父母應保持理性的處理態度,

藉此讓孩子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養成選擇誠實的習慣。

例如,若很清楚是孩子打翻了牛奶,他卻推說是別人做的,

我會以直述句切入事件本身,平心靜氣的對他說:

「我知道你把牛奶打翻了,現在該怎麼辦?」

立刻進入事情的中心點,接著告訴孩子:

「讓我教你怎麼清理灑在地上的牛奶。」

讓孩子知道要對自己做的行為負責,同時學習如何處理。

 

在處裡過程中,要避免使用陷阱式的問句,像是「你有沒有打翻牛奶」。

因為當你這樣問,就像設置一個導引至說謊話的陷阱,

孩子知道他可能有麻煩了,就不敢說實話,只好說「沒有」,逃脫責難。

但是也不能對孩子說:「牛奶打翻了沒關係,媽媽幫你處理。」

這會讓孩子誤以為什麼事情都有大人幫忙收尾,

不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另外,若孩子主動承認自己的行為,

父母一定要立刻稱讚:「你承認牛奶是你打翻的,你很誠實。媽媽很高興你選擇了說實話。」

透過這種正向引導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誠實是好的、是會被讚許的行為。

 

三大處理步驟:同理→ 進入問題核心→ 傳達愛

 

從兒童發展理論來看,五歲以下的孩子還無法完全區辨想像和真實,

不清楚自己是在說謊,他會把他想要發生或不想發生的事,當成是真的,

並不真正了解說謊是錯誤的行為。

不像六歲以上的孩子如果說謊,大多已經知道自己是蓄意在說謊,同時明白這是錯誤行為。

至於如何處理六歲以上孩子說謊?父母除了要直接指出說謊行為的錯誤外,

同樣要以「同理孩子 → 切入事件問題核心 → 傳達愛」的基本步驟進行,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並懂得改以正確的方式面對問題。

我記得有一次,兒子國小二年級時曾對我說謊。

原因是白天他和同學在學校作業還沒寫完,就躲在衣櫃放置間餵電子雞。

老師發現後,要他們寫下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帶回家讓家長簽名。

兒子擔心我們生氣,回家後拿一張小紙條來找我,說要看我怎麼簽名,

我一時沒想太多,就在紙上簽了名。隔天老師跟我提起這件事,

我一臉茫然,隨後才了解事情的始末,老師也才發現那是假簽名。

這件事讓我非常生氣,但我還是靜下心來處理。我告訴兒子:

「昨天你拿了媽媽的假簽名,我知道你是怕被罵才這麼做。

但你做錯了兩件事:第一是在不對的時間和場合玩電動玩具;

第二是偽造文書,那是欺騙的行為。你知道自己做錯了嗎?」

接著我提出一個月不能玩電動玩具的自然結果處罰方式(Natural Consequences),

並再一次明白的告訴他做錯了什麼。

最後我跟他說:「爸爸媽媽都非常愛你,儘管這件事你做錯了,

讓我們很生氣和失望,但我們對你的愛,不會減少。」

面對這個說謊事件,我第一步先同理孩子怕被罵而說謊的想法;

第二步是清楚讓他知道,說謊是不對的,必須要負責任、接受結果;

第三步則是再次表達爸媽的愛,讓他了解爸媽的愛沒有條件,和事件是分開的,

雖然他處理這件事情的行為錯了,不過可以改正,不必絕望。

 

開啟親子討論及對談的大門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若想要減少孩子說謊的機會,

父母應該主動打開與孩子討論的大門。

當孩子知道只要透過正向討論的方式,

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是消除擔心害怕,自然不會倚賴說謊。

 

保持親子之間的良好對談應該從小開始,

但即使孩子已經多次因為趨利避害而說謊,

建立對談關係也永遠不嫌晚。

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重新信任這種溝通模式,

因為信任,而選擇說實話,自然就能改善說謊行為。

 

有些大孩子說謊是為了獲得他人認同,增加自信。

面對這種形式的說謊行為,父母要先反省,為什麼孩子沒有足夠的自信,

必須靠說謊讓他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或是自己和別人一樣?

同時,父母也要找機會與孩子溝通,

讓他認識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培養一定的自信。

 

最後也別忘記,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

大人做錯事被孩子知道時,一定要誠實以對。

尤其六歲以上孩子已經了解什麼是說謊,大人應該勇於承認錯誤行為。

當大人很誠實的面對錯誤,孩子也比較容易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行為。

如果希望孩子做個誠實的人,大人必須以身作則,

用自身的正確行為來指引孩子。(採訪整理∕吳佩儒)

原文來自親子天下:孩子說謊怎麼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rtypan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