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新聞網 2015-11-19 讯】
有圖有真相
女兒進入發育期,身高長得很快,加上她打籃球運動服裝磨損很快,
於是趁這個周末去幫她買些新的。來到美國著名的體育用品專賣連鎖店Dick’s Sporting Goods,
耐克、愛迪達、North Face、Under Armor等各種品牌應有盡有,我們很快選了五件上衣兩條褲子。
回到家,見女兒在翻商標,我打趣地說,“雖說都是什麼名牌,可保不住都是中國製造的”。
不想女兒回答,“媽媽我記得你以前曾說過中國製造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在減少,
還真是呢,七件衣服中只有一條耐克褲子是中國製造的。”
我翻來看看,果然。
這件耐克運動上衣產自越南。(博客圖片)
這件耐克套頭衫產自埃及。(博客圖片)
這兩件阿迪達斯衣褲分別產自孟加拉國和泰國。(博客圖片)
還有一條耐克籃球短褲產自泰國,只有這條熱身的耐克sweatpants產自中國。(博客圖片)
曾幾何時,美國商場里的這些體育名牌服裝和用品上貼著的幾乎
都是“中國製造”的商標,而現如今卻已落到了這樣寥寥可數的程度,
說明這些品牌已經完成了從中國的“大撤退”,在其他國家成功地“安營扎廠”了。
這種現象與今年夏天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發表的
《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的結果十分吻合。
該報告指出,若以全球出口總額排名前25的經濟體作比較,
並以美國的製造成本為基準指數100,中國的製造成本指數高達96。
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若在美國製造的成本是1美元的話,
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顯示兩者的差距已大幅縮小。
報告認為中國的製造成本大幅提高有三個原因,一是薪資大幅提高,
中國的時薪從2004年到2014年十年間的漲幅達187%;二是匯率,
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攀升了35%;三是能源成本,
中國工業用電成本從2004年每千瓦小時7美元漲到2014年的11美元,
天然氣成本更從2004年每單位5.8美元漲到13.7美元,
能源成本高的原因是稅費太多,例如每升汽油價格中有四成以上是向政府繳納的稅費。
與中國生產成本暴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美國按生產力調整過的製造業工資從2004年至今的增長幅度不到30%,
雖時薪依舊高於中國,但比中國工人多出來的工資成本被美國更低的天然氣價格、
價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當地的稅收優惠和補貼所抵消,
因此一些行業已經出現了產業鏈逆轉,不久前紐約時報中文網就曾報導過,
中國的紡紗業成本已經比美國高出30%,導致大陸紗廠反而前往美國設廠。
而更多生產商則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孟加拉、越南、印尼、泰國等處,
耐克、愛迪達顯然已在其中,另據公開報導,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均在
推進位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富士康、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
也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顯然,“中國製造”正在經歷一場空前的危機,
由此引發的製造業倒閉潮已不可避免,這裡既有技術趕不上時代、
前期投入過多造成資金鏈斷裂的企業,也有無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劇上升出現歇業關門的企業,
更有試圖轉型升級但是卻沒有成功的企業。
中國製造產業發展了這麼多年,大部分卻仍然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
利潤微薄不說,產品技術也跟不上市場的發展。中國政府顯然已經認識到了危機所在,
今年年中國務院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就是根據當前全球製造業發展格局和
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的政策調整,旨在宣導突出創新驅動,
以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
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製造業的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也愈加嚴峻,
顯然要想化解目前危機的話出路只有一條,不能只當別人的“血汗工廠”
或簡單模仿山寨,全面提升“中國製造”的內涵品牌和創新才是唯一的出路。